轉貼中國網站評論
http://www.heatmovie.com/show_artic...tid=03&id=12770
個人並不完全排斥其論點
劇情的確有點不順
不過技術力來說兩案三地至今還為看到這樣的電影
所以.....這樣完全負面的評論....
************************************************************
嚴重瀉露劇情,慎看)
金錢是商業電影的基礎。但是一流的商業作品除了金錢之外還需要天才的作者和創意。人家《拯救大兵瑞恩》有手搖攝像機,有殘酷的戰爭,有血,有子彈線;但並不是說把以上要素攢起來再砸上厚厚實實的鈔票就可以拍出一樣好看的電影來。
《太極旗飄揚》一開始,就是模仿《拯》的當代人生活以便引出回憶。這一段拖拖拉拉,主人公撫摸著兄長的遺物悲痛萬分,但是不明劇情的觀眾只能在演員的痛苦中猜測來龍去脈。好在這一段還沒有超過觀眾的忍耐底線。之後直接跳到戰前,這長長的一大段的和平生活的描述拍的真是畫面優美音樂動人,但唯獨缺了一件東西:沒有絲毫的戲劇性和賣點。即使是歷史頻道的紀錄片,也要有自己的思路和重點。但《太》片的這段生活描寫完全是為了提供給主人公日後回憶美好生活,把一大堆MTV的鏡頭堆在了一起:這就少不了凡是表現朋友兄弟就要來一段的打鬧追逐;凡是注定要上前線的人就少不了的漂亮未婚妻;以及各種供各位人物睹物思人的紀念物:什麼鋼筆啊,手絹兒啊,皮鞋啊,不一而足。哦,對了,還有任何一部電影都捨不得扔下的慢動作。
好不容易,把長長的風景片忍受完,主人公也被拉去當兵,死人,硝煙,臭飯,以及廉價日本動畫片才會有的一人一個特寫的自我介紹之後,終於鏡頭開始拚命的搖晃:打仗了。
總的來說,幾段戰爭場面給我的印象是:雜亂無章,炫耀技術,BUG太多,和劇情嚴重脫節。為什麼總說韓國電影土氣太重,就是因為,韓國電影人有抄襲的心思,但是不知道都該抄哪些地方。導演只知道照搬《拯》裡面的手提攝像機,突然的爆炸和滿天的殘肢,但是他不明白(更可能是明白但是沒做到):《拯》裡面的這些鏡頭是因為要給我們營造一個真實的戰場。但是在《太》的戰場裡,我們看到的是兩位主人公超級無敵的身影:張東健先是在埋地雷的戰鬥裡遭到敵人伏擊,衝到炮火裡把戰友背了回來。然後又在幾天沒吃飯喝水的情況下和戰友們衝進包圍他們的敵人陣地,憑著超人的體力和無敵好的運氣消滅了一個又一個敵人。(每當有敵人橫著槍呲牙咧嘴的壓在我們兩位主人公身上的時候,總會有子彈或者刺刀或者彈片消滅了敵人)最後一個人迎著重機槍的掃射衝到射擊孔跟前連仍兩顆手雷又鑽進碉堡殺了所有人然後引爆了彈藥自己則安然無恙。(另外這場仗是描寫最混亂的一場,稀裡糊塗的就贏了。)再後來在平壤,張東健冒著北朝鮮房頂屋前無數的火力點,一個人衝進大樓,藉著莫名其妙的爆炸殺了所有人,自己爬上樓頂就像英雄兒女王成一樣舉起重機槍向遍地的敵人掃射,打光了子彈撿起兩顆手雷扔下去,又弄出一把步槍一頓點射,簡直就是韓國版的《搶灘登陸》。然後張東健在樓頂上(注意,是樓頂上)看見對方指揮官逃跑,自己跑下樓舉著槍一路追趕,直接繞到飛奔的吉普車前,抱著敵人肯定打不著我的信念站在大路中間不慌不忙的舉槍瞄準,一槍打爆駕駛員的頭,然後打死從翻倒的吉普車裡爬出來的人,又和敵人指揮官一陣肉搏,最後活捉指揮官。再然後,兩位主人公又在大後方跟自己人搏鬥了一番,在遇到志願軍進攻的時候另一位主人公元斌被困在俘虜營又被大火焚燒,結果安然回到大後方。然後又自願跑回前線,把己方司令部裡的人全部打暈,自己一個人穿過前線安然跑到對面投降,又在北朝鮮的戰壕裡遇到南韓的轟炸和進攻。我們的主人公就這麼穿著南韓軍隊的襯衣在拚命射擊的北朝鮮軍人裡跑過來又跑過去。好不容易被北朝鮮士兵發現了「正巧」 南韓軍隊攻了上來,身為逃兵的主人公順手跟北朝鮮軍一陣拚殺,又遇到張東健帶著北朝鮮士兵反撲。然後這二位比賽似的殺了一個又一個南北士兵,中間還能抽空互相切磋了幾次。最後在南韓大撤退的時候一個背著一個在炮火中走了沒幾步,就在戰場中間就地躺下來續舊,再之後張東健向史瓦辛格一樣,受著重傷用重機槍殺了一個又一個的北朝鮮士兵,這才不情願的死去。
是的,我們可以說以上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這可能性實在太小,以至於嚴重破壞了電影的真實性。這不是對於電影細節的吹毛求疵,而是對電影整體風格不倫不類的質疑。如果單把主人公的情誼拿出來用更為浪漫的手段表現,電影會很好看(比如我們的《英雄兒女》)。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抄襲著《拯》的外衣,抒發的卻是高度浪漫主義的怪胎。細想之下,整部作品讓人感到諸多的彆扭。
從結構上說,《太》片最大的問題就是絕大部分的動作場面都和劇情無關:甚至一開始埋地雷這整場戰鬥對劇情基本沒什麼貢獻。其餘的戰鬥都有不同程度的為暴力而暴力,場面混亂的毛病。比如最後的幾段飛機掃射核爆炸,太假不說,既無戲劇性又無新意,根主人公一點關係沒有。就連《拯》裡有一段近距離救護醫療兵的血腥鏡頭,《太》裡生生也給照樣加了一段。
不能光怨戰爭脫離劇情,實際上這部電影根本就沒提供多少劇情。真正的主線衝突發生在弟弟在野戰醫院裡認為哥哥熱衷於勳章而不關心哥哥的生死。但是這時電影已經過了差不多五分之四。更為可笑的是,這用了一多半時間醞釀的矛盾衝突,竟然被隨後哥哥的一封家書以及弟弟幾分鐘的回憶就輕鬆給解決掉。之後,哥哥迅速的在北朝鮮軍隊裡變成了殺人狂,狂到在戰場上死活不認識親弟弟。讓人覺得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兄弟相殘」這個賣點。然而,在內戰中「兄弟相殘」這個元素的意思,僅僅就是親兄的誰也不認識誰的對著殺嗎?如果真是為了這個的話,就讓人覺得前面的鋪墊也太過費勁了。
在我看來,電影裡兩個比較出彩的地方在於張東健要搶殺過去的好友以及他未婚妻因為投靠敵人被處死兩段。前者比較好看,但是感覺挖掘得不夠深,很奇怪為什麼導演在前面費這麼大勁給張東健未婚妻正著拍反著拍,就不願意多鋪墊一下他的這個修鞋小哥們。而未婚妻被處死的那一段,劇情好不容易張滿,結果又淪為簡單的暴力解決,叫人失望。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歷史意義遠大於電影本身的作品。固然,在電影中雙方士兵的所作所為,百姓的流離失所,以及兄弟幾個情誼的場面頗令人動容以至感歎。但是我覺得,這種動容和感歎,是歷史而不是電影給我們的。電影做的,只不過是提醒我們一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