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棣 朱延平:台灣,救救自己的電影!
台灣在日前剛落幕的亞太影展奪得兩項大獎,但國片票房長期未見起色,兩位導演發出求救訊號,談他們的悲情經驗和建議。
http://udndata.com/ndapp/Story?no=1...news_id=2654362
記者童一寧/專題報導
上個月底才在日本福岡落幕的亞太影展,國片「台北二一」勇奪最佳影片,「黑狗來了」拿下最佳女配角獎。但有多少國內的觀眾看過這些在國外展露頭角的國片?「在台灣,所有非好萊塢電影都被好萊塢電影蹂躪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曾經以「異域」創下賣座佳績的導演朱延平說:「現在國片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朱延平說,現在不是拍不出好看的電影,而是「就算好看也不賣,拍得越多越傷心啊!」他舉例,前陣子宣傳做得頗大的「五月之戀」,集合偶像陳柏霖、劉亦菲、當紅樂團「五月天」,最後票房卻少得令人難以置信。「拍一部,就死一個導演,還有誰敢拍電影?」
困境實例?
海報、預告 被丟進垃圾桶
在朱延平眼中,台灣電影走到這個地步,與民國87年取消外片映演限制有極大的關係。他指出,電影行銷通路最重要有幾項元素:預告、海報、辦活動,目前美商公司發行的電影,預告可以在半年、甚至八個月前就在黃金檔院線播放,海報、大型立牌到處都是。反觀國片,還是幾經協調,業者才勉強同意在電影上檔前三周放映預告片,海報也常被貼到廁所附近不起眼的角落。朱延平以自己去年的「搞鬼」為例,當時做了64支預告片,花十幾萬做大海報,最後預告、海報統統丟進垃圾桶,「只有學者戲院可憐我,在電梯門口的地上貼了兩張!」
困境實例?
找戲院 比登天還難
新片「擁抱大白熊」導演王小棣則認為台灣電影好像原住民:「你不能問原住民,為什麼要做妓女?為什麼要酗酒?為什麼會失業?應該先想一想,他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王小棣說,為了替「擁抱大白熊」排檔期,她才知道「我們的電影院好像租界!」王小棣說,台灣的電影想在台灣的戲院上映,簡直比登天還難,硬排上檔期後,對方還天天追著收映演輔導金,宣傳呢,卻連個海報燈箱也不願上。「國片的商業機制可以說是死了,沒有商業機制就不會有明星,技術也不會進步,也就不會有成熟的電影。怎麼可以單單怪導演片子拍不好?」
導演建議
導演建議
((1)企業投資 增加市場占有率
朱延平說,目前新聞局已經為國片做了很多,像是只要拍片,包括後製、宣傳、映演等環節,都有一定比例的補助。「但往往沒有我們賠掉的多,拍越多,賠越多。」王小棣則建議,政府應該為電影產業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
王小棣舉韓國釜山影展為例,「人家找來退休文化部長當主席,還大手筆封街辦活動,連當地最大的戲院都完全配合播放參展電影,台灣做得到嗎?」釜山影展找來韓國當地大企業如現代、大宇等贊助,七年下來,形成電影業與企業之間的良性循環,一下子就讓韓片從原來1.5%的市場占有率,躍升到45%。「人家做得到,台灣為什麼不能?」
(2)輔導金鼓勵多種片型
王小棣說,假如國內環境這樣友善,不但促進電影景氣活絡,也能資源共享。「『擁抱大白熊』如果可以得到更多資源,周邊商品早就滿天飛啦。」她並且建議政府,把行之有年的國片輔導金改為提供給新導演、特殊片型(歌舞片、恐怖片、史詩片等)及技術人員。一方面新導演可以增加拍片機會,也可讓國片市場百花齊放,技術人員更可以出國進修,進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3)保障國片上映空間
朱延平與王小棣也都認為,如果可能,還是應該恢復外片映演限制。朱延平說,以韓國為例,政府要求戲院每年至少要拿出160天放映本地電影,「在台灣,連兩個禮拜都不可能!」王小棣也說,法國堅持電影是文化,因此在加入WTO時堅持以「文化避免」的做法,把電影排除在門戶大開的規定之外。「可是在台灣,有誰關心過電影?」
許多台灣電影人才不得已轉向大陸發展,卻不見得能找到春天。朱延平說,最近他帶著與本土天王吳宗憲合作的新片「人不是我殺的」到大陸宣傳,當地反應不錯,可是才上映就被迫草草下檔,「因為大陸政府規定,『十面埋伏』要整整上兩個月,別的電影一律不准演!」
(4)開放大陸演員來台拍戲
朱延平說,政府遲遲不開放大陸演員來台拍戲,更是把人才逼往大陸。「只要(一部電影)開放兩個(大陸演員工作名額),就可以符合大陸規定,即使是在台灣拍的電影,也可以當作大陸本地電影上映,既增加工作機會,還能夠拓展市場,但討論了這麼多年,老是原地踏步。」
朱延平說,他當年就是為了要遷就釋小龍,才會移往大陸拍攝,「不然打死我,我都不想離開台灣。」台灣有他一起打拚16年的工作夥伴,還有家人,「我為什麼要離開?問題是,我賠不起啊。」朱延平說,現在不得不離鄉背井,那種痛苦的心情誰知道?
(5)培養人才 非消耗人才
王小棣的感慨也非常深刻:「台灣,別的沒有,就是會消耗人才!」王小棣指著身邊的工作人員,「他們都大學畢業,年紀輕輕,前途大好,卻為了理想留下來奮鬥,可是這個環境能給他們什麼?不單是他們,我也是在這裡被消耗的一分子。」
王小棣經常覺得,一腳站在熱水裡,一腳站在冷水裡,熱水是年輕人的衝勁與熱情,冷水就是這個不爭氣的大環境。王小棣說,如果她可以撈出許多人才,那表示台灣到處是人才,「但是大家都去哪了?電視台等相關大型機構,你們都去哪了?是不是只顧賺錢,而忘了最重要的責任?你們賺的不只是錢,而是台灣的文化生機啊!」
【2004-10-09/聯合報/D6版/貼星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