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半瓶醋
Master Member
 
半瓶醋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2
您的住址: 松山~
文章: 2,446
潭底醋渣-2004台灣電影雜想塗鴉

距離幾個月前小弟發表過一篇文章

又論台灣電影現狀....
http://forum.pcdvd.com.tw/showthrea...64&page=1&pp=10


那篇文章已經有一段日子了,當時小弟的身分是個滿腔熱血的傳播系學生,而在八個月之後
的現在,小弟有幸身在傳播業中,對於週遭所接觸的事物有些不同的感慨,寫出來給大家分
享一下。不過在此得事先聲明,以下的發言是小弟近幾年來觀影、閱讀與實際參予少數類似
環境的個人感想,對於一些人、事、物的描述有可能並不正確,因此歡迎高人的指正與教
導。



從小弟開始喜歡上電影這玩意兒之後,就一直很好奇,拍一支電影究竟要花掉多少錢。

而這個疑問,小弟在前幾天得到了一點初步的認識。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觀眾們在電影院裡頭看到的電影都是用影片膠捲來拍攝的,影片膠捲是什麽咧?其實基本上,他和大家平常拍照用的底片是同樣的東西,只不過照相機捕捉的是瞬間的永恆,影片膠捲卻是紀錄下動態的永恆。

而這到底要花多少錢呢?

通常大家去買拍照用的膠捲,最常見的是感光度100的底片,一捲裡頭差不多有36張底片,然而這在電影中,差不多是一秒多一點點的用量。

幾天前,小弟工作的單位參予了一支用35MM拍出來的CF(這邊要做點名辭解釋,35MM的意思是影片膠捲的寬度,寬度越大,畫質越清晰,一般電影用的底片大多都是35MM,而如果大家有聽過"純16影展"這玩意兒的話,顧名思義,意思就是用16MM拍出來的電影),燈光組與攝影組的器材與人員費用都要錢(價錢方面小弟由於沒有經手並不清楚,但是器材肯定都是數千元起跳,而人員的費用是以班次計費,也都是數千起跳);而當天我們拍的是雨景,還叫了灑水車∼當然也要花錢,另外戶外打燈還租了發電機,發電機會吃油∼所以也花了油錢。再加上所有人員的伙食費,然而花費最貴的還是影片的費用,我們花了整天~只拍了十一分鐘長的量,光是底片費用就用掉了三萬多元。

在後製方面,由於小弟的單位也負責剪輯,所以這方面的價錢比較模糊,小弟目前唯一清楚的,是今天把底片轉成了BETA-CAM(這是一種折衷的製作方法,由於影片的感光色澤相當漂亮,遠超過一般的電視台使用的BETA-CAM高畫質錄影帶,然而影片剪輯系統相當昂貴,因此業界一般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用影片拍攝,然後錄進BETA-CAM中做剪輯,這樣就能盡量保持影片的質感,以及較經濟的成本費用。許多的流行音樂MV或是電視****都是這樣拍出來的。),~順便動用了影片數位調色,一個小時計費一萬元,而我們所拍的影片沒有用到任何的電腦特效,所以這方面沒有計算到費用。

我們花了這麼些錢~到了最後剪出來的成品~只有30秒

所以∼依此類推,一部90分鐘的劇情片究竟要花掉多少錢呢?

小弟在當時就有個相當的感概~在台灣拍電影的導演是真的沒辦法賺錢的,因為台灣的導演都是自己籌錢拍電影,鮮少出現製片公司可以幫忙規劃財務的情形,在國外~資金的事情會有製片負責,然而台灣電影一直到兩三年前,都還是屬於導演個人的手工業影片,因此若是這些導演的影片在觀眾眼中顯得單薄,根本就沒什麽好驚訝的,因為每個導演光是在這些成本上頭就已經焦頭爛額,想要在服裝或是音樂、場景設計等東西上下藝術的工夫,根本就是癡人說夢的天真想法。

所以現在回想起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出現~小弟個人覺得和當時經濟起飛也有一定的關係,雖然當年新電影導演們並不是什麽有錢人,但由於當時台灣的經濟寬裕,所以那些導演籌錢拍電影可能比現在還要容易得多,因此個人風格強烈~商業色彩極低低的電影大半都是出現在80年代;然而這種製片方式畢竟不是正常的管道,世界的歷史證明了,藝術這種東西是要人類吃飽飯沒事幹才會開始做的事情,因此原始人吃飽飯沒事幹開始在洞穴裡頭的牆上塗鴉,古代的希臘與羅馬人吃飽飯沒事幹才會開始搞那些雕刻、戲劇和哲學,就連那些偉大的古典音樂家們、畫家、文學家也大多都是在歐洲的貴族或是有錢人供養下才能活著搞藝術。藝術這種東西都是在大家吃撐了有閑錢的時候才有辦法生存的,(在此並不是要刻意貶低藝術,而是有一個鐵的事實,有時候藝術必須想辦法和麵包共同存在,而這種東西,就叫做大眾文化)因此到了90年代,台灣的經濟情況開始出問題,台灣的電影界才會有這麼可怕的尷尬狀態,再加上台灣的新導演大部分都是文人出身,他們有時候可能並不熱衷賺錢(事實上,他們可能也沒有足夠的賺錢實力),甚至不熱衷於電影的藝術,只在乎他們的電影是否傳達出他們想說的事物,因此台灣的新電影有個相當有趣的特色-除了內容注重本土化以及"不怪力亂神"之外,這些導演們大半都可能不甚注重一些大眾電影的藝術-包括運鏡的技巧、快速剪輯、影片節奏、特技指導、化妝特效、電腦特效、模型特效或服裝以及電影音樂等等,幾乎全都不被重視,就像寫古詩的文人可能無法了解搖滾歌手的音樂一般,這些關懷鄉土文學的文人們並不能夠了解那些所謂滾滾紅塵中的藝術,偏偏台灣人的民族性就像是活生生短視近利,缺乏遠見的差不多先生,就連我們的政府都很少有什麽百年大計了,更何況一般的世井小民?就連精神食糧的提升上,台灣的現象也似乎展現出詭異的情況,大批的人把錢丟到廟裡或是什麽奇績顯像館裡面,期望神明給他們精神上的安慰,好讓自己死後上天堂或是活著的時候中樂透彩,另一種層面的精神食糧∼文化藝術卻是乏人問津,廟裡頭的香油錢和贊助交響樂團的經費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這種短視近利也展現在過去台灣的電影工業裡,在六、七0年代發展出來的台灣的電影工業並不健全,電影公司只顧著靠大量的明星與一成不變的故事題材榨取利益,而不願意花較多的錢培養硬體設備與技術人才,因此台灣的黃金時期電影幾乎都是較不花錢的愛情文藝片或是劇情電影,至於花錢的武俠電影,台灣也是在曇花一線之後,在香港生根發芽。

而目前的情況,台灣電影界的情況有點像是一個養分被全部用光的沙漠,只剩下幾根在全盛時期長出來的孤傲仙人掌留在那邊苟延殘喘,地上即使有一堆超想發芽的種子,卻只能在偶爾降下的幾滴與水中,迅速的發芽,努力的結顆果子,然後坐以待斃,許多的一片導演期待再拍電影,卻是困難重重。

因此製片的環境是相當重要的,成功的製片必須懂得怎麼賺錢,懂得怎麼將藝術與賺取利益中間獲取平衡,有時候賺錢不是罪惡,而是確保下一次理想實現的跑道。

講了一大堆東拉西扯的屁話∼其實現在的電影業不是沒有進展的,近年來的幾部台灣製的新電影,其實都已經具備了製片與導演分離的制度,90年代初期,台灣投資大陸電影如"活著"、"霸王別姬"的方式就已經帶有一點製片模式的雛形,1999年的臥虎藏龍是一個轉折點,除了外國資金介入之外,國外與國內聯合製片讓這部電影的拍攝制度嚴謹,不像之前的台灣電影那麼"手工"化(而且,其實導演李安也是個台灣導演中的異數,他的影片雖然也有著一貫東方式的沉靜,然而他的影片中,動態的運鏡與剪輯卻是同輩台灣導演中罕見的)

而科技的先進,以及數位技術的進步,都讓拍電影的基本成本降低,現在的台灣,雖然電影界仍舊是沙漠,但是我們也許可以把希望放在火熱的明星制度以及電視偶像劇蓬勃發展上,早在90年代初,台灣的新偶像電影就有跡可循,張雨生與王傑和當時眾多明星參予的"七匹狼"、小虎隊演出的"遊俠兒"都是當代的產物,然而當時的電影其實仍然無法讓商業與藝術做結合,在整體素質上不盡理想,2002年的"藍色大門"、"美麗時光"的還帶有一點80年代的清新純樸,、然而已經從中出現了討觀眾喜歡的的年輕偶像,同年份的"台北晚九朝五"由於有香港製片的介入,因此偶像的形象更是鮮明,到了2004年的"五月之戀"以及"17歲的天空"、"20、30、40",更是有著強大的偶像包裝誕生的電影,台灣電影並不是全無進展,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__________________
現任駐腳地半瓶醋的youtube頻道

粉絲頁--半瓶醋愛講話

想參加別的投票活動請至--搖醋影評合集--投票活動總動員!!!
舊 2004-10-05, 01:30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半瓶醋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