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ell92
基本上英文是沒有文字的,
那只是一堆音標去拼湊起來的,
而中文是有文字的, 文字與音標示分開的,
要創造文字是非常不容易的,
事實上世界大部分的語言都是沒有文字的!
再說到美國, 就算它是現在屬一屬二的強國,
那又怎樣, 最大最強並不代表最好!
最小最弱也不代表最差呀! 
|
that's right.
脫離音標之後的文字理論上可以永久保存著述者的原意,不論文化有沒有中斷,也不妨礙讀者的理解。
發音是很容易改變的,大概每三十多年一種文字的發音要更新20%,這是我原來看過的一個調查報告的結論。我們可以回想以前我們使用的很多發音,比如洋火(火柴)、胰子(肥皂)都已經廢棄了,但洋、火、胰、子四個字仍然在中文中得到廣泛的使用,對於音標文來説,也許個人學習起來比較有效率,但對整個文明來説是非常低效的,爲了完整地記錄歷史,音標文必須保留越來越多的發音,實際上這些發音是毫無價值的,價值在於發音所代表的意義,亦即文字。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若此次地球文明整個斷絕,能留下來的,只有中國人創造的思想與價值觀,以及生存經驗,這是中國人對本次地球文明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