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orrentpien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4
今天被官方網站放上延伸閱讀的文章:

應該從「生命」踏出去

■苦勞評論2004/09/21

  全景映像季開鑼,最擔心的事情,也最應面對的事,終於來了,各報開始報導政客的觀片感想,輕薄快速的主流論述,焦急地催動紀錄片原本緩慢而紮實的步伐。

  全景映像季的七部片子,是全景傳播基金會的團隊作品,每部片子都問出一個精采的問題意識,合起來,就是理解台灣社會、反省921地震政策、政商結構、地方政治等,最好的素材。

  全景映像季,由吳乙峰的「生命」拉開了序幕,然而,荒謬之處正在於,政客們卻企圖在這裡為映象季劃下句點。

  政客紛紛搶搭「生命」列車,而且也只看這部電影。「台灣人真勇敢」、「感動,和流不完的眼淚」,這些政客充滿了氾濫的人性光輝與貧乏內涵的論斷,搭配著主流媒體為了趕上921地震應景的重建專題新聞,突顯出一種格外荒謬的氛圍。

  吳乙峰的「生命」確實最容易和大眾親近,「生命」也的確令人感動。因為,「生命」把攝影機的鏡頭,集中關注四個失去親人的家庭,以及吳乙峰和自己的對話,這是對自我生命的對話。吳乙峰在「生命」裡集中焦點,關注每個失去親人的人,如何面對這場驟然的人生斷裂,如何彌平傷痛。

  「生命」有意識地抽離被攝災民的背景,聚焦於普遍化而深層的關懷,表現真實而強韌的生命力。換句話說,在「生命」中出現的災民,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人」,撇開了片中角色因建商偷工導致新購公寓倒塌而背負沈重房貸的背景,不去討論一對未成年的姊妹,社會福利是否能夠支撐她們安心長大。吳乙峰有意識地離開了背景,讓生命的關懷更為純粹而普遍,專注又專注地呈現他們生命的傷痕,讓觀者隨記錄者直接走入深層,企圖讓更多純粹的生命,在觀影的過程交流,超越認同、超越政治、超越背景,去理解、去流淚,去找回站起來的力量。這個敞開胸懷去理解的企圖,正適宜為整個映象季拉開序幕,將我們帶入更為現實的其他主題中。

  吳乙峰的「天下第一家」、郭笑芸的「梅子的滋味」、李中旺的「部落之音」,陳亮丰的「三叉坑」、黃淑梅的「在中寮相遇」、李雅芬的「再見長寮尾」。全景的每部片子,都深刻觸及重建政策、政府職能,把視野和焦點放大,關注災民作為「社會人」的種種處境,觸碰到社會,也觸碰到人性的瘡疤。

  「拍攝的過程,好幾次都因此要放棄了,最後,想到這也是台灣人,我們堅持下來了。」全景這麼說。

  「梅子的滋味」是拍攝九份二山失去農地的農民,他們失去親人,又失去農地,很快站起來,擺設攤位賣點小東西給湧入的觀光客。影片紀錄了他們,如何為了生存利益,鉤心鬥角,自求生路,也看到他們從害羞口拙的農民,如何脫胎換骨成為口才流利的小生意人。

  「震災像個篩子,把社會弱勢的再篩落下來,弱勢的人更弱勢、貧困的更貧困……震災也同時把每個人的面具都震下來了,為了生存,他們可以不擇手段,其中充滿生命力,卻也充滿私利的掙扎」,郭笑芸說。地震把社會矛盾急劇的翻動出來,讓全景發現到,他們紮根紀錄的社區、民眾,「儼然就是台灣社會的濃縮」,透過「梅子的滋味」,台灣社會展現出不同的「生命」,開始從普遍的人性刻劃走入不同的生命情境中。

  李中旺的「部落之音」,則紀錄原住民運動知識份子帶領雙崎部落重建的歷程。在資源有限、耳語紛爭不斷之中,運動從知識份子的理念開展,隨著情勢而受挫,最後知識份子身心俱疲,採取逃避。知識份子打造伊甸園的熱情,為什麼最終伊甸園為何卻是荒土一片,作為社會運動工作者的課題,李中旺準確又內斂地呈現,帶領著觀眾思考這場運動,只要花90分鐘,就可以看到這場歷時兩年的實踐。這部片子是值得台灣社運界好好討論的題材。

  全景帶來的生命如此豐富,絕不只有快速乾枯的幾滴眼淚。全景的映象季,正因「生命」中帶出了更多不同的故事而完整。因著生命的普遍關懷,讓我們走出階層、黨派與成見,看到共同的光輝,也正視結構所擠壓出的爛瘡。紀錄片爭取的不是溫情,召喚的不是停留在感動層次的氾濫情感,而是打自內心的理解和反省,從而產生改變的力量,這才是對真實的凝視,也是全景為社會帶來最可貴的禮物。

  然而,「生命」所帶來的禮�**晲茪ㄓ帠Q打開,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的詮釋,但政治人物卻沒有理由猴急地企圖為他劃下句點。政客們利用全景的影像來彰顯自己擁有人性,來再次形塑政治的認同,他們大辣辣地為「生命」賦予族群的、國族的、政治的標籤,讓「生命」的美麗來不及開花、來不及凋謝,而成為一朵含苞的塑膠花。凸顯這樣的荒謬的情境,是全景當初要深入災區紀錄的原因。

  政客到了災區,只宣揚政策和政績,媒體只膚淺地複製政客的言論,政客卻一再重述認同政治的話語,災難,成為親民的工具,用完即丟,自然的創痛、災民的處境,被政客流下眼淚給抹消。今日這荒謬的情境,如同當年的災區。

  陳水扁讚揚「生命」:「這部紀錄片,不只會看這一次,還會再看第二次、第三次……到第N次。希望國人不分彼此,用心來感受台灣的生命。」然而,要瞭解生命,不能只看一遍又一遍的「生命」,更得看其它六部片子,看生命的花開與花謝,共同反思自己與台灣人在政經結構下的韌性與堅強、懦弱與冷血。

  五年的心血,不會因政客在電視前的一句話、一滴眼淚而只能被單向詮釋。除非我們也帶著同樣的認同政治來切割解讀,只會讓全景帶著鏡頭要破除的迷魅,再度反包圍到全景身上。「生命」該開啟的,是更為廣闊的胸襟與直視現實的勇氣,而不是只吝嗇地留下一點點有限的感動,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921吧!
     
      
舊 2004-09-22, 01:08 AM #4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orrentpie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