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過輔導金的導演談輔導金
成也輔導金 敗也輔導金
http://udndata.com/ndapp/Story?no=3...news_id=2609027
記者麥若愚/報導
國片電影輔導金制度,被各界砲轟由來以久,輔導金造就了李安、蔡明亮等國際名導,也有人說,輔導金是台灣電影淪亡的最大殺手,輔導金制度一再變革,拿過輔導金的導演也並非全然贊同。
楊順清:拍電影要勇於面對市場
楊順清(「扣板機」、「台北二一」2次候補拿到): 吳念真說的沒錯,拍電影要勇於面對市場,不要當乞丐,輔導金以往設計的最大錯誤,就是讓創作者無法面對市場的挑戰,讓台灣電影病入膏肓,政府除了給輔導金,應該更關心台灣電影的產業,應該先鼓勵多拍片,讓產業活起來,我曾經建議,如果要給輔導金,只要片長90分鐘、做杜比音響,用35厘米拍(3項條件就起碼要400萬台幣),就發錢,先大量生產,再從中發掘優秀人材。
張作驥:對新人幫助比較大
張作驥(「黑暗時光」、「美麗時光」、「蝴蝶」3次):輔導金對新人幫助比較大,因為新人難有作品的「Credit」(信用),難覓資金,我雖然拿輔導金,但每部片都超支,負債累累,輔導金制度如果要檢討,我認為政府除了給錢,應該從市場導向著手,讓拍片環境活絡。
李崗:輔導金定位不清楚
李崗(「條子阿不拉」1次):電影工業不光只是給錢,拍電影原本應該產業分工,上游尋資金籌備、中游拍攝後製、下游賣片行銷,但現在台灣導演要一手包,電影工業瓦解,政府給錢拍片也沒用,李安、蔡明亮當年拿輔導金,還搭上台灣電影工業的末班車,現在有人依賴輔導金拍片,完全不理市場需求,輔導金定位不清楚,拍商業片本來就不應該拿納稅人的錢。
【2004-09-04/民生報/C3版/影視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