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幾點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這幾年養官驢時發現其實上傳開到20KB/s以上都沒影響,所以我的上下頻寬限制設為600KS/20KB,最高下載曾經達到500KB/s,但上下載總累積量還是差不多(下載46G上傳41G),抓檔的速度變快了而已。
◎大家最最介意的『不保證頻寬』其實是全世界共通的現象,採用ADSL標準的銅介質線路總不可能在日本就不會衰減,相信大家也都看過YahooBB網頁那個傳輸速率隨距離衰減的圖形,那幅圖片的意義亦在指出『不保證頻寬』,因為大家的"線路"距機房的距離、品質都不相同,無從保起啊∼。
◎還是不保證頻寬的問題。光纖到府還不保證頻寬是大家覺得不能接受的,但是誰知到種花人員的FTTH是純光纖到骨幹還是<銅線><光纖><銅線>勒?我想應該是後者機率較大。
◎我最在意的是價格,我如果使用12M/1M理論上實際速度應該達到1024*12/8*80%=1228.8 KB/s,比8M/640的819.2 KB/s (算式同前)增加了50%,上傳 102.4 KB/s 比原來的 64 KB/s 增加了60%;而費用(650+770)*90%=1278 NTD/M 比原先的(550+650)*90%=1080 NTD/M 增加了18.3% 共198元(以年資折扣九折計算)。這樣算好像很合理,但是其實我比較想要的還是那個多60%的上傳頻寬,就好像把那多18.3%的錢砸在上傳頻寬上,下載多的那50%只能算是bouns了。如果有2M/2M或3M/3M要價1500 NTD/M的話我也會毫不考慮的敗下去,我比較想要的是ISP視之如命的上傳頻寬啊。
而且上面這些計算是『理想值』,有的沒的變數和異動速率的四百元也未計算在內。
Anyway~ 畢竟網路環境的進步是一步一腳印,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是嗎?
在網路硬體發展一步步邁進的同時,台灣網路內容的空洞化更令人擔心。
有的人不明就理跟著財團喊開放用戶迴路或是政府釋出大量華電官股,以為這樣就是『民營化』,促進市場充分競爭兼進步。事實並不是這樣,這樣的作法反而是圖利財團的『私有化』。這個問題不是1+1=2那麼簡單,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參考 Noreena Hertz 的著作『當企業購併國家』,有時間瀏覽一下去年至今的蜂報(
http://www.cyberbees.org/blog/),即可初窺堂奧。公民社會的議題需要大家持續的關心和支持,而不是盲目的跟從財團的說帖。
數字證明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