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派如是說… 政策出問題 宣傳零空間
http://udndata.com/ndapp/Story?no=2...news_id=2604356
記者 徐振富/報導
朱延平(國內名商業片導演):搶救國片做法,我百分百支持到底!政府只給輔導金、卻把行銷通路都堵死的做法,實在讓人不能茍同,八大片商壟斷了所有****通路,國片不只被迫排在爛檔期草草上映了事,連預告片和海報的宣傳空間也被壓縮到幾乎沒有,韓國當初實施保護本土電影政策,剛開始也是一片怨聲載道,但結果證明他們的電影復甦了,不經過陣痛,怎會有甜美果實?
易智言(「藍色大門」導演):國片處境要改善,是件非常困難的工程,從我最近與日本合作電影「關於愛」以後,我更能體會台灣和日本的電影市場差距,最大癥結在於台灣電影已經沒有人願意投資,政府和電影創作者都要反省改革,不過環境惡化的這10幾年,一直都是創作者被批評的聲音居多,政府結構性的改造卻很少被提及,但我們看「十七歲的天空」和「五月之戀」兩部近期國片,已經看得到一點商業的契機,目前就只剩政府如何不把電影當作純商業行為看待,真正把它當作文化產業來經營吧!
李康生(名演員兼新銳導演):國片演變成現在這樣,實在讓人非常沮喪,上映時戲院會挑片,不見得擠得上院線,就算擠得上去,也會被要求上映幾個禮拜就要下檔,雖然電影觀看人口的下降是事實,大環境彼此的發展和因素相互影響,但國片走到這樣不景氣的地步,很難讓人樂觀,我目前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要不是對電影有很高的興趣,我想也很難再支撐下去了吧!
【2004-09-01/星報/A5版/文化大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