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轉貼一次朋友寫的評論
向大師致敬
浩劫餘生 — 高史密斯的聲音實驗
by 孤槍俠

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 1929~2004)在創作及指揮【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 1968)配樂時,曾促狹地戴上猩猩面具,一些人談論【浩】片的經典配樂時,總愛提及這段軼聞。然而,高史密斯對這些音樂所下的功夫,絕不只是單純的「弄猴戲」而已。
戴上猩猩面具指揮的Goldsmith
法蘭克林•雪夫納(Franklin J. Schaffner)的【浩劫餘生】,除了突破了當時的化裝技術,依演員的個別臉形,打造猿猴面譜,讓逆轉演化法則的世界神氣活現,更受矚目的,則是藉著這群反科學、利用保守宗教勢力治國的猩猩、人猿,諷刺當時仍處於麥卡錫主義餘溫中的美國。為了替雪夫納反保守的意識型態打造音響,高史密斯相當前瞻地避開好萊塢鉅觀影像慣常使用的交響和聲,而以二十世紀的前衛音樂風格,回應意象錯亂的詭譎世界。
大體上,二十世紀的樂壇是百家爭鳴的,最重要的突破,是對歐洲幾世紀以來發展出的和聲與調性進行解構,另立不同的音樂邏輯。一九一三年首演時造成騷動的斯特拉溫斯基(I. Stravinsky, 1822~1971)芭蕾音樂作品「春之祭」(The Rate of Spring)即為一個重要的里程,傳統的交響語言被強烈、粗獷的節奏與炫奇的音響效果所取代,旋律的發展也變得無可預測。類似「春之祭」這種充滿混沌與不定感的現代音樂語彙,十分適合應用於未知的人猿世界;經過了數十載的薰陶,人們也不再視這樣的聲音為另類,聽聞伴隨銀幕畫面出現的新穎音樂,取代罵聲的是陣陣的驚奇。
節奏氣氛強烈的「春之祭」在打擊樂器的編制上並未有特別的組成,高史密斯在【浩劫餘生】中的打擊表現,卻是相當別出心裁。鋼琴扮演了吃重的打擊樂角色,利用低音鍵的擊絃效果,頻繁地與各種打擊樂器對談,如同巴爾托克(B. Bartok, 1881~1945)的「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1937)一般。幾樣樂器在高史密斯的聲學實驗裡,如同披上猿皮的演員,有了新的面貌;單簧管不以簧片出聲,改發手指觸鍵時的喀喀音響,法國號除去吹嘴吹出的笨拙腔調,也被收錄為效果音。除了傳統管絃樂團裡的樂器,高史密斯亦極盡可能地到處招兵借將;各種音高的不鏽鋼碗被急促地敲擊,塑造太空人探索異世界時的奇妙氛圍,能發出類似猿猴叫聲的巴西傳統打擊樂器Cuika,更是全場活躍。
常見於猶太教儀典,以公羊角製成的號角「索法」(Shofar / Ram's Horn),成了猩猩軍團的獵號,古樸的聲響,在圍捕人類的****戲裡展現相當駭人的氣勢。一直以來,這位紮著銀色馬尾的大師不斷在多產的創作中投注新意,顛覆既有的配樂概念;在同輩分的作曲家中,高史密斯是十分肯定電子音樂效果的一位,而【浩劫餘生】的音樂設計,高史密斯並未刻意使用當時十分新穎的類比合成器,而盡可能以未經加工的聲響,形塑古拙的猿猴世界,電子設備的應用,僅只於少數的電吉他撥絃,以及用以生成洞窟情境的迴音器(Echoplex)。

各種索法號(Shofar)
在大師傑作的陰影下,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的新版【決戰猩球】(2001)配樂以管絃樂夾帶生猛龐雜的電子打擊,襯托猩猩軍閥的野蠻,儘管表現稱職,然而相較於高史密斯的細緻,顯得較無創見。葉夫曼謙虛地表示,高史密斯若要譜寫諸如【決】片的配樂,只需用到左手;不過葉夫曼對自己長久以來收集的許多破銅爛鐵,提供了豐富的音色取樣材料倒是頗為自豪,或許這些配樂裡的奇聲怪響,就是他對大師致敬的另類方式吧!
2001年Danny Elfman的新版【決戰猩球】配樂CD
福斯2004年發行的【浩劫餘生】35週年紀念版DVD中有Jerry Goldsmith親口對整部配樂的講解音軌;遺憾的是,台灣發行的三區版本並未對這段珍貴的收錄附上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