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imber
的確, 不論是台灣料理或日本料理,沒有高下之分,只有料理人的程度,才有高下之分,但是這其中可不包含「垃圾食物的料理人」,難道台灣料理、日本料理與垃圾食物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嗎,呵呵,雖然煮泡麵的技巧會影響泡麵的可口與否,但是誰會去留意泡麵是誰煮誰泡的?充其量只在乎包裝美不美,廣告做得大不大,如果要將偶像樂比作泡麵,那麼還真是貼切!偏偏大家只吃泡麵,還潛心研究泡麵 ,說真的,垃圾食物吃多對身體不好,餐餐吃泡麵,人生很乏味,如果不是那麼窮,又何苦吃一輩子 
|
所以啦,不同領域的東西,不能拿來比較,對偶像樂來說,能不能聽一輩子,跟本不是它的存在的價值,自然也不能依此來認定,他的等級之高下。
餐餐吃泡麵,的確對身體不好,但偏偏泡麵卻是世界食品的營業額佔極大宗的,這就是它的價值,也不是其它的料理能跟它比的。而要研究出能得抓到住人的胃口的泡麵,與研究這種泡麵要如何做引人注意的****,雖然是偏門,但樣是學問。
引用:
流行音樂的領域很廣,不是只有偶像音樂而已,建議不要再次陷入偶像樂=流行音樂=主流音樂的迷思,試問何為主流音樂?何又為非主流音樂?台灣人因為試合吃泡麵,所以在台灣感覺偶像藝人會比較紅,請注意,偶像樂一出所帶引的風潮,雖然有可能成為新聞探討的現象,但是探討的重點卻往往是在「偶像」身上,而不是在「音樂」身上,就如同本篇討論言之所及,都是「蔡依琳與濱崎步之相似程度」,音樂討論方面著墨不多(或者根本沒有?),這就是偶像樂的特質,音樂的內容是空洞貧乏的,聽偶像藝人的音樂,當真是在聽音樂?還是在追逐流行崇拜偶像?
|
不是的,當真說到偶像樂,日本的發展至比台灣更專業,更商業化,水準也更高,並沒有台灣比較適合這種說法,而的確音樂的部份,不是偶像樂的重點,但那也是不習慣偶像樂的人,自身的偏執,早說了偶像樂特異點,跟本就沒有著墨在音樂本身上。音樂是用來聽的?那你的觀念過時了喔。
引用:
要小學生聽古典樂?有何不可?聽聽維瓦地的四季會讓小學生口吐白沫嗎?我想不會吧?不同年齡層,會做的事自然不一樣,但是不建議一直吃垃圾食物
|
到想請教一下,那首偶像樂會讓人聽到吐白沫?不過我到偶爾見到有人聽古典樂,聽到昏昏欲睡,聽搖滾樂聽到摀耳朵的。
引用:
為什麼呢?因為台灣人對音樂的要求不高,只要有泡麵就行了,也就是捧個偶像,翻版日本偶像外型,翻唱日本、韓國、美國甚至泰國歌曲(還真的是即食音樂即時麵 ),就可以騙騙台灣的人,就可以搞新聞,賺他一筆,因為大部份的人聽歌只是為了讓心情愉快罷了,而不是真正要聽歌。
|
說的好,正符合我說的,偶像樂的特質,歌未必是用來聽的,而不把歌用來聽,這也許是偏門,但要把這種偏門做的好,也一樣需要學問的。這點台灣還要跟日本學,台灣的藝界,就算是偶像樂,平均水準也不如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