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先有的認知是, 真正在決定品質的影音流量其實比想像中要低的多. BSD HD 1920x1080 號稱的 28.8Mbps 轉送率, 實際上只有 26.4Mbps 是撥給 HV 頻道使用. 其他則是 RADIO, J+, St GIGA 等聲音廣播. 而 26.4Mbps 又包括 EPG, PSI 之類的番組情報, 扣掉之後大多是 MPEG2 20Mbps + AAC Stereo 256KBps 以下的組合, 而這也是 ITU-T 所建議的底限 (HD-DVD 預計採用最高達 36Mbps 的 MPEG2 規格)
DVD 採用的 MPEG2 最高流量 10Mbps, 然而少有影片能夠逼到極限. 那些號稱 SuperBit 的玩意平均也不過 7~8Mbps 之間.
WOWOW SD 節目是使用 MPEG2 CBR 6Mbps, 算是頗有水準. 再高的話市面上的 DVD 也不用賣了. CS 的流量多半在 5Mbps 以下, 它的壓縮瑕疵會比 BSD SD 節目要明顯.
單以 MPEG2 流量而言, BS2 > WOWOW > BS1. 但 WOWOW SD 的評價卻比 BS1/2 都要好, 因為它比較講究訊源的水準.
講究訊源比起講究傳輸頻寬更重要, 越爛的訊源越難壓縮, 高流量壓爛訊源也不會好到哪去. 所謂好的訊源是指 D1 (component, 未壓縮), Digital Betacam (component, S/N 62dB+), 最差也得用 D2 (composite, 有 Y/C 問題). 舊式類比 Betacam SP 的解析 (水平 330 條) 與 S/N (49dB+) 已經跟不上時代, 不過仍有不少電視台還在撐.
SDTV 影像 MPEG2 有 6Mbps 就可以偷笑了, 再少也不能低於 4Mbps. 聲音若採用 MP2 理想上 384Kbps, 最低要有 224Kbps (VCD 水準). 若採用 AAC, 2ch 144Kbps/5.1ch 320Kbps 綽綽有餘. 聲音壓縮過的流量比起影像要少的多, 不妨飆到極限, AAC 2ch 最高規格也不過 256Kbps. 但若是像日本電視台那樣砍高頻, 流量再高都沒有意義.
想要優良廣播品質不難, 以製作 DVD 的心態來處理節目. 不過電視台也有它們的難處, 片商不見得願意提供 DVD Master. 要是跟 DVD 差不多那 DVD 也甭賣了, 大家都來錄 BSD. 許多問題不是技術層面難以克服, 而是卡在現實層面無法妥協.
BSD 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
1. BS1 轉送率 7.2Mbps, BS2 9.6Mbps 並不平衡. 如果覺得 BS2 畫質比較好, 那不是錯覺.
2. BS-i 跟 BS Fuji 解析度只有 1440x1080, 播放時橫向拓展 4/3. MPEG2 流量 17.5Mbps, 剩下的空間不知用到哪裡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