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台灣電影現在的窘況不是隨便就能解決的,很多人似乎都把罪怪在一些影評、導演身上,我不禁為他們叫屈
台灣新電影常常被視為拖垮台灣電影的元凶,這實是很偏頗的說法,台灣電影發展到80年代時,已經逐漸江河日下了,台灣新電影的出現反而是個契機,新電影剛出來的時候是賣錢的,不是不賣錢,基本上每部片都能回本,當然,和商業片比較起來只是盈頭小利,但比起現在的國片絕對好得多,所以說新電影被指為元凶實在莫名其妙
追根究柢,開放外片的無條件進口,取消拷貝和映演限制,可能才是真正的罪魁禍手,尤其這幾年美商逐漸控制電影院的放映,國片基本上很難在這些院線排到檔期,即使有也只是很有限的時間,不管賣得再好,時間一到就得下片,更何況連檔期都排不到的國片所在多有!舉例來說,我們學校畢展今年原打算與某大戲院租放映廳,該戲院意願頗高,但由於無法確定到時片商會不會臨時要求加片,所以連4~5天的檔期都無法給我們保證!可見國片能取爭到檔期有多不容易了!
所以就算像最近十七歲的天空、殺手計劃都算票房不錯的國片,檔期一到都必須得下片。現在國片的檔期只能排在好萊塢電影的空檔之間,而且多半是比較小型,較不受外商控制的戲院,有時全省可能才一廳放映,映期才短短幾週,國片在這種情況下能好才怪!所以就算拍出有商業價值的影片,也不代表就有通路放映,賺錢那更是奢望,反而拍一些國際影展的得獎片至少有國際能見度,可以從國外的版權和票房回本,台灣電影就出現很反常的門內開花門外香怪象,像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這批導演在海外都有很穩定的市場,但在台灣卻註定賠本,那拍商業片幹嘛?就連朱延平都沒通路了,反正拍商業也一定賠,還不如拍些藝術電影也許還能在國外闖出一片天。所以,楊德昌的「一一」就乾脆連上映都沒有,聽說楊德昌對台灣電影市場太失望了,既然海外一定賺得回來,何必在國內受罪呢?只是可惜了,「一一」真的是我個人認為近年最好的作品之一,深刻描繪了台北都會情態,結果反而是台灣觀眾沒有機會看到這部佳作!
所以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國片要得獎才有獎勵?難道拍電影是為了得獎嗎?電影應該是藝術吧!對侯孝賢、蔡明亮這些成名,而且有海外市場的導演也許不成問題,畢竟他們的資金來源,可是對新手來說,哪來的錢拍片然後再得獎?真正該做的是如何厚實電影產業的基礎,重新檢視現行的電影政策,而不是等有人被國外肯定,才給予獎勵吧!或是靠輔導金勉強維持下去!政府的視野不免太短視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