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polyxyz
最近好讀出版社有出版一系列的經典名著,
除了有各國神話,
另外就是其他的各國經典(杜雷插畫),
有神曲、失樂園、聖經等等,
都不是原文,很白話的那種故事書,
翻譯改寫的好不好我不知道啦,
(原文對照國內也有,不過看不下去),
不過我想內容應該都差不多才對,
希臘神話故事就有特洛伊戰爭一篇,
有講到這場戰爭的始末,
眾神如何幫助雙方將領等等,
有興趣的可以到書局翻一翻,
。
|
特洛伊戰爭據推測發生在西元前一千兩百年左右, 而伊利亞德形成期大約是在
BC1200~850,相傳是盲詩人荷馬所著. 一開始是經由一代一代的吟遊詩人口
口相傳,直到西元前兩世紀的學者根據古抄本重新將荷馬作品編輯完成, 成為
我們今天看到的定本. 伊利亞德並不是大家常看到的小說體文學作品,而是全長
一萬五千六百九十三行的史詩作品. 其實中國並沒有像西洋史詩這樣的長篇文
學作品,小時後白居易的長恨歌要花好大的功夫才背好,大家想像一下如果要
朗誦一首比全部唐詩三百首加起來還要長的詩要花多久時間啊!
特洛伊戰爭持續十年,但伊利亞德只描寫戰爭第九年中五十幾天的故事.
從Achllis對Agamemnon因奪其心愛女奴而憤怒到Hector的葬禮為止.
這表示荷馬寫伊利亞德時,當時的人對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已耳熟能詳,
因此荷馬不需從頭到尾說一遍,他只敘述自己最想著墨之處.
從Paris將金蘋果給Aphrodite判定他是最美的女神而引發了特洛伊戰爭,
到Achllis之死, 及戰爭結束的木馬屠城都沒有在伊利亞德中寫到.
特洛伊戰爭是起於Menelaus被Pari奪妻之怒, 而伊利亞德主題亦是描寫
Achilles之怒,被Agamemnon奪去女奴Briseis. 所謂英雄一怒為紅顏,
沙場百戰萬骨枯. 全書的主軸是在立場,性格,背景完全對立的Achilles與
Hector之間生死鬥爭展開的. 儘管兩人那麼的不同,但性格上悲劇性的缺失
--過分自傲無視上天的警告卻是相同的, 都導致相同悲劇性的結局--死亡
(伊利亞德沒有寫到Achilles戰死那段,但書中不斷明諭出他會在殺了Hector後
也會死去)
伊利亞德加上奧德賽這兩部史詩為西方文學藝術音樂提供了靈感的泉源,而產生
更多的優秀作品,相同的以這兩部史詩為題材也拍了不少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生於西元一八二二年的德國人Schliemann從小深深著迷於特洛伊
戰爭的故事,對別人來說只是虛幻的神話故事,但他對特洛伊的故事堅信不移.
長大經商致富後,真的依照伊利亞德的描述到小亞細亞去實地考查挖掘,結果真的
被他挖掘出特洛伊遺跡, 雖然無法知道挖到的是不是特洛伊戰爭時期的特洛伊城.
但由Schliemann起頭,接著又由其他考古學家持續努力下,發堀出了古典希臘文明
的前身愛琴文明. 提出Schliemann的例子,希望對這部電影的熱烈討論能轉化為
對西方文明淵源的古希臘文明更進一步了解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