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阿倫~
Advance Member
 
阿倫~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3
您的住址: 小人頭的美女:堀江由衣
文章: 498
不過,作人要有使有終,事情要作完才能走

http://www.thg.com.tw/storage/02q3/020816/index.html

IDE介面的起源

第一款硬碟上面所使用的介面,並不是我們現在常看到的那種。當時的硬碟是直接加裝在控制卡上,並且連機帶卡插在ISA插槽裡的。因為這種設計實在不太實用,所以沒多久控制器就改作在硬碟的底部,而主要的轉接卡仍舊必須安裝在ISA插槽上。

今日的硬碟介面插槽已經直接內建在主機板上,不過其實這只是個介面,因為控制硬碟的實際架構仍舊內建在硬碟裡頭。無論採用的是哪一種協定,IDE介面的資料長度都是16位元,目前的主機板上都有至少2個IDE介面,每一個介面可以各安裝兩台硬碟。

在80年代中期,Imprimis推出Wren系列(原本主要是Compaq〈康柏〉使用與販賣的硬碟)5.25吋硬碟專用的介面。後來當3.5吋硬碟問世後也很快的採用了這項規格。這款介面(或標準)的名字本來應該叫做「PC AT」,不過大家似乎比較偏愛不會與其他商標搞混的用詞:「進階技術接附規格(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簡稱ATA,也就是我們現在常掛在嘴邊的用語。

不過這個名字不但才沒過幾個月就漸漸消失,而且也沒有出現一個通用的規格。這也是為什麼不同廠商的硬碟往往無法與其他的產品共用。尤其在偵測第二台硬碟機,也就是「副硬碟(slave)」時常常會出問題。

在此同時,部份廠商合作設立了CAM(通用存取介面,Common Access Method)委員會,他們主要著眼在SCSI規格的標準化。最後CAM委員會同意以Imprimis的介面作為第一代ATA規格的基礎,不過在那之後又經過了無數次的修訂、改寫與改良後,ANSI(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才終於在1994年接受提議,並宣佈它為正式規格(X3.221)。

實際上IDE(整合式磁碟電子介面,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這個名詞並非正式稱呼,因為IDE並不包含任何實體規格。不過它算是所有現存ATA規格的通稱,只有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WD)使用IDE這個名詞作為行銷廣告之用,而且他們是以「加強型IDE(Enhanced IDE)」來稱呼的。

為了支援硬碟以外的磁碟機(像是ZIP或光碟機等),ATA規格也藉由ATAPI(ATA封包介面)加以擴充,因為當初在制定ATA的指令集時,並沒有打算要支援硬碟以外的儲存設備。

ATA規格一覽

下面我們將針對各個ATA規格的演進作介紹,另外本節最後的表格將為您做個總整理。

ATA-1
1994年制定的ATA-1是所有IDE規格之祖。ATA-1提供一個通道供2台硬碟使用(主硬碟master和副硬碟slave)。ATA-1支援PIO(程式化輸出入,Programmed I/O)模式0、1、2,DMA(直接記憶體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0、1、2以及Multiword-DMA模式0。由於它已經是老舊的規格,ATA-1並無法支援採用ATAPI規格(ATA-4起)的光碟機。它不支援大幅提升效能的區塊傳送模式(block mode)或是LBA(邏輯區塊定址,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這也導致它的可用最大硬碟容量被限制在528 MB。

ATA-2
由於規格的進步速度對硬碟廠商來說實在太慢,所以Seagate(希捷)和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分別決定推出自己的規格,Seagate稱為Fast-ATA,而Western Digital則命名為加強型IDE(Enhanced IDE)。到了1996年,ANSI正式制定ATA-2規格,這項「擴充版的ATA介面」規格包括下列的改良:

追加PIO模式3、4以及Multiword-DMA模式1、2。另外ATA-2還支援區塊傳送模式與LBA硬碟定址功能。ATA-2也首次內建了對磁碟機的簡單辨識功能,讓BIOS能夠獨立偵測硬碟以及硬碟的各項參數。

不過由不同廠商所提出的不同名詞,就這樣殘留在市面上了。

ATA-3
這項規格是在1997年制定的(X3.298-1997),不過追加的改良點並不多。這些大多數是用來改善高速傳輸模式(Multiword-DMA 2與PIO 4)下的資料正確性,因為傳統的40-pin IDE排線是造成資料錯誤的主要因素。ATA-3規格中首次加入了改善資料正確性的功能:自1998年起,SMART(自我檢測分析與回報技術,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功能讓硬碟能夠自我檢測,並將錯誤回報給BIOS。

這項規格本身由於缺乏更快的傳輸模式,所以正式採用的廠商很少。相對的廠商決定只採用像SMART這類的功能,而不完全遵守ATA-3的規格,這也是相容性問題仍舊存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CPU:E6550+P35
VGA:8600GT
HDD:750G 1顆
舊 2004-05-22, 09:22 PM #5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阿倫~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