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從第6篇到第11篇是這部巨著的中心,描寫了大戰的全部過程。其中插進了黑天以大神身份對主要戰士阿周那的說教。這是精心安排的,不僅作為大戰的序曲,而且作為思想的核心,仿彿是暴風雨降臨前的一道閃電和一陣雷聲。這18章的《薄伽梵歌》(神之歌)不論到後代有怎樣的解說,在現代又發生多大作用,它大體上可分為三部分說明『業』(行為)、『智』(認識、理解)、『信』(虔誠,忠於神,信仰) 3種思想和理論,並企圖把它們統一起來。作者和編者們顯然是以此作為大史詩的核心,企圖由此給全書一個統一的精神。第6篇寫大戰開始後的頭十天,寫俱盧族第一任統帥老族長毗濕摩。第7篇寫大戰的中間5天,寫第二任統帥,雙方的老師德羅納。第8篇寫大戰的後兩天,寫第三任統師,沒有暴露身份的般度五子的大哥迦爾納。這三位統師之死都是黑天的詭計所致。第 9篇寫大戰最後一天和最後一任統帥,寫大戰中失敗的一方的全軍覆沒。第10篇寫勝利的一方也全軍覆沒。第11篇寫婦女出來痛哭親人,仿彿是尾聲。這一部分詩中,抽象的『法』為具體的神所代替;由於『法』中出現了分歧,於是以神意來統一。神是矛盾的統一體。
第12篇和第13篇分量很大,正面解說『法』的各個方面,說教的中心人物由大神黑天換成老族長毗濕摩。以前表現的『法』是大亂中的,而這裡講述的『法』是大治中的。以前說的是政權的爭奪,這裡說的是政權的鞏固。形式上也從敘事變為說理,史詩改成法典。這兩篇仿彿是前面11篇的理論總結。這種理論還一直延伸到『法』的精神方面,即『解脫』,因此法典又發展成為宗教哲學論文。『法』的含義本來也包括這兩個方面。
從第14篇到第18篇是結束。這裡談了大戰的後果,與第11篇相銜接。戰後開始時也同大戰開始時一樣以黑天對阿周那的第二次說教作為序曲。末尾回到全書開頭而結束,而主題仍是王國及社會鬥爭中的亂和治的『法』,從物質一直延伸到精神。這樣,全詩雜亂而仍有條理。在思想內容上,在情調上,都是變化多端而不離其宗。這是由於全部著作是一個長期的有變動而無根本改變的古代印度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而執筆者又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歌人與仙人。
手法 在藝術手法方面,這部大史詩也有突出的成就。首先是它概括一個時代社會面貌的能力;其次是結構方面的組織方法;還有許多人物形像的藝術創造。它所描寫的一些帶典型性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對後來一直發生影響,他們的事蹟為印度人民長期傳誦。此外,它企圖通過藝術形像宣傳某種思想,儘管不很成功,還沒有達到能完全以形像傳達思想的水平,往往只能利用人物的嘴代替作者講道理,發議論;但這種以宣傳思想為主的開創作品和後來以藝術形式為主的古典文學相比較,正足以表現古代印度文學的兩種傳統。
這部內容複雜的巨著,在印度歷來不是把它作為俗書,而是作為聖典。對於它,曾經有過種種不同的解說,現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大體說來,近代研究者有兩種傾向﹕一是分析性的研究,不少人努力去分別歷史層次,想找出原始的史詩『核心』,或者加以各種解剖;一是綜合性的研究,認為這部書是一個整體,企圖以種種理論說明全書的統一性質。對於全書的意義,國際上至今仍沒有一致的說法,還需要進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影響 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種形式傳到了東南亞,同《羅摩衍那》一樣,對當地文學的發展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現在還只從原本翻譯了它的若干插話;另有從英文轉譯的一個詩體的和一個散文的故事提要;這兩本書都簡略地敘述了兩族大戰的梗概,遠沒有表現出作品的全貌。
(剪貼完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