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哲學 整個史詩幾乎包括了各個哲學派別的主張,很難說有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但是總的看來卻又有一個明顯的主導思想,這便是『法』的思想體系或世界觀。『法』這個詞的含義在各派哲學思想中有不同的解說和用法,在這部史詩中『法』是作為國家社會甚至整個世界的結構秩序,同時也是每一個人所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這是不可違抗的至高的法則。『法』和『非法』規定了是非善惡的標準。每一個人都有『法』所規定的天職,必須執行。這是維持國家社會穩定的原則,違反了『法』就是罪惡。這顯然是符合古代統治階級的利益的。這種思想利用了史詩故事作為傳播工具,儘管它同史詩故事的主要情節不相符合。將一場使雙方陷於毀滅的宗教『內戰』解釋為『法』的勝利,而最後倖存的般度族長子被認為是『法』的化身,都是很牽強的。
宗教 這部史詩還被用作傳播宗教的工具。其中雖然充斥著印度教的各個派別的宣傳,但是崇拜毗濕奴的化身黑天的教派佔了主要地位。史詩中的英雄黑天被尊為神,不但他的行動是神意,而且還安排他作長篇的說教,要求對他崇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薄伽梵歌》。
結構 以上對這部著作作了簡略的說明,為了瞭解全書,還需要分析全書的結構。儘管這部巨著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但是除去顯然晚出的部分以外,它仍具有相當的統一性;即使是包括繁縟成分較多的南印度傳本,也仍然表現出總編訂時的統一意圖。一方面它企圖匯集古代相傳的各種材料,另一方面它對材料還是有所選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貫性。它一方面旁搜博採,紛紜錯雜,另一方面又含有條理和個性。從史詩的故事、思想內容、語言體裁以及全書結構都可以看出作者和編者們並非沒有共同想法的,更不能說他們是沒有才能而只知堆積材料或者毫不鄭重其事的。紛紜中見統一,這是古代印度文化傳統的一個特色;這部大史詩就顯出這一特色。但是如何認識其統一性並加以說明是不容易的。精校本的主要校訂者蘇克坦卡提出的分為世俗的、倫理的、形而上學的(玄學的)三層的見解,只是對其統一性的看法之一種。現在從全詩結構上的粗略劃分也可以看出全書安排的統一性。
作為一件藝術品或則作為一個思想體系,大史詩在總體結構上也具有完整性。開頭是講述產生史詩的背景、『蛇祭』的由來以至蛇族故事,這類似中國有些古典小說的『楔子』。隨後是婆羅多族祖先的傳說以及英雄毗濕摩的出生。這是正文的引子。第 1篇的後半和整個第2篇是史詩的正文,『楔子』中的蛇族和大鵬族的對立具體化為俱盧族和般度族的曲折鬥爭,直至般度五子被流放12年為止。中心思想是表現王國政治鬥爭中的『法』。
第 3篇《森林篇》以許多插話描寫流放生活的12年。這些插話並沒有完全脫離王國政治鬥爭的思想主題,但是描寫轉向社會生活。在這裡,祭司和武士,或者說修道的仙人與流放的王族成為主要人物;他們之間的矛盾和聯合,他們對妖魔的鬥爭,貫串在情節之中。中心思想是以仙人的觀點來說明『法』。
第4篇和第5篇寫王國的政治鬥爭。不同之處在於前面是暗鬥,這裡是明爭。這裡的第4篇描寫宮廷內訌,第5篇敘述外交鬥爭,它寫外交鬥爭和雙方備戰是風雨欲來的景象,而中心人物是黑天。他作為另一族的英雄人物,在兩族鬥爭之間進行折衝,情節上增加了新的內容,而這個英雄的神化又在思想內容中增加了宗教成分。
黑天是印度神話中大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當人世間不能忍受暴君和妖魔的肆虐時,毗濕奴答應下凡為民除害。他化身為黑天,託生在暴君庚斯的妹妹家裡。庚斯曾得到天啟,得知他的第八個外甥將會置他於死地,他就把妹妹和妹夫關進牢房,他們每生下一個孩子,庚斯就殺死一個孩子。當他們生下第八個孩子即黑天後,父親連夜把孩子送到牛莊的牧民家,偷偷換走了當夜牧民的妻子生下的一個女孩。庚斯正要殺死女孩,女孩化作女神說,將置他於死地的黑天已經出生了。庚斯一再派妖魔去殺害黑天,都未成功。黑天在牧民家長大,多次為民除害。以後庚斯召他進京,他和大力羅摩到了京城,擊敗了對他倆的暗算,最後終於殺死了暴君。以後黑天繼續除暴安良。黑天和婆羅多的後代俱盧族、般度族都有親戚關係,當兩族發生大戰時,黑天把他的軍隊交給俱盧族,本人卻幫助般度族運籌帷幄,並作為阿周那的御者上陣;他對阿周那所作的教導就是現在被印度教奉為經典的《薄伽梵歌》。
有關黑天的神話故事很多,而且隨著時代的不同,黑天的形像也有很大的變化。在《摩訶婆羅多》中,黑天是天才的軍事戰略家,在般度族戰勝俱盧族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薄伽梵往世書》中,他作為牧童的形像很突出,剷除暴君和消滅妖魔是他顯赫的業績;可是後來他讓自己的家族互相殘殺而歸於毀滅,《訶利世系》中系統敘述了他和他的家族的故事。在以後的作品裡,牧女羅陀的形像被塑造出來,黑天和羅陀的戀愛故事成了群眾所喜愛的一段佳話。黑天的神話故事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