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資料來源:
http://home.kimo.com.tw/emilyhuang22/religion05-2.html)
印度古代史詩。常和另一部史詩《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以與希臘荷馬的兩大史詩相比。但是在印度古代傳統的文獻中,兩者往往不算做一類;《羅摩衍那》是詩,而《摩訶婆羅多》是歷史傳說,與往世書同屬一類。《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顯然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不但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還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長,一般說它有10萬『頌』(詩節),曾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作者 這部大史詩的作者,印度傳統的說法是毗耶娑(廣博仙人)。這位仙人也被認為是許多往世書的作者,他自己也在史詩****現,只能算是一個傳說人物,不一定是歷史人物。
傳本 這部書有許多不同的手寫本流傳下來;近代的刊印本也互有不同。根據所有寫本整理校勘的新的校本,經過許多學者將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才在20世紀60年代完成出版。這就是印度浦那版的精校本。此外還有南印度傳本的校刊本。
譯本 這部作品是用梵文寫成,它被譯成印度現代一些主要語言以及英語、法語、德語、俄語乃至爪哇語;其中的插話和宗教哲學部分作為獨立的作品,有更多語言的譯本。它的史詩故事和著名插話在印度成為各類文學藝術創作汲取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
內容 《摩訶婆羅多》的內容複雜,包羅萬象,印度古代史詩和往世書中重要的傳說故事幾乎都出現或被提到;關於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有整章整節的敘述;古代各種重要哲學思想或多或少也有反映。近代流行的一部印度教聖典《薄伽梵歌》,就是這部史詩中自成系統的著作。這部史詩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而是一部詩體的百科全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面貌。
時代 這樣一部巨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它的成書的年代很難確定。史詩中主要英雄的名字在公元前幾個世紀的文獻中即已提到,這表明史詩故事在那時(約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形成,它的核心或簡本那時可能也已完成而且流傳;有些神話傳說的來源也許更早,但它的成書卻只能是公元紀元以後,並且是紀元前後幾百年間許多人積累和加工的產物。書中開頭部分就說到這部史詩有簡本和繁本兩種本子流傳,可見成為現在的定本的時候,這部史詩已經流傳很久。
體裁 這部大史詩是用對話體寫成,仿彿是可以表演和對唱的戲劇。全詩由一個『歌人』背誦出來。這據說是他在一次大會上聽來的長篇史詩,本來是毗耶娑命令手下的徒弟唱的。除開頭部分仿彿是序言和內容提要以外,中間的敘事部分都是用原來唱者的口氣加以敘述,在他的敘述中,對話的人物又敘述另外的事和人,又套進另外的對話。這樣一層套一層的格局對於安插不同的內容極為方便。這種形式很可能是原來由一個或幾個行吟的人在節日的各種集會上吟唱時所用。這對於根據需要而摘用長篇或短篇段落十分方便;與印度戲劇的起源可能也有關係。
詩律 全詩除標明人物的道白和個別散文章節以外,都是詩體,絕大部分用的是32音一節的雙行詩體,每行16音又分為兩句吟唱。這種詩律一般稱為『頌』(輸洛迦),在《吠陀》中已經出現,到史詩和往世書中成為基本的格律。其他如法典或格言性質的以及編成歌訣便於記憶的書中也往往使用這種格律。這八言聯句像中國古時七言或五言詩句一樣是古代印度應用最廣的詩律。
篇目 全詩分為18篇,每篇又分為一些較短的篇、章。各篇長短不一。史詩後附有一部《訶利世系》,有時作為第19篇,其實是另一部獨立著作。18篇的篇名是﹕1.《初篇》,2.《大會篇》,3.《森林篇》,4.《毗羅吒篇》,5.《備戰篇》,6.《毗濕摩篇》,7.《德羅納篇》,8.《迦爾納篇》,9.《沙利耶篇》,10.《夜襲篇》,11.《婦女篇》,12.《和平篇》,13.《教誡篇》,14.《馬祭篇》,15.《林居篇》,16.《杵戰篇》,17.《遠行篇》,18.《昇天篇》。
情節 《摩訶婆羅多》的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婆羅多是古代王名,他的後代有兩兄弟,一個是瞎子名叫持國,另一個名叫般度。前者有100個兒子,被稱為俱盧族,後者有5個兒子,被稱為般度族。般度為國王,死後由持國繼承王位;般度的五子長大,要繼承父親的王位,持國的兒子不肯,於是發生衝突,終於引起大戰。許多國王分別參加雙方的戰鬥。大戰在『俱盧之野』(今德里附近)進行了18天。般度五子一方得勝。持國百子一方只剩下長子及另外三人。這三人夜襲般度族殘軍,全部予以消滅,住在營外的般度五子倖免於死。隨後持國的長子也死去。大戰結果,般度的長子繼承王位。最後般度五王子登雪山修道,四人先死,只有長子到達天堂。
插話 在敘述兩族大戰及其前因後果以及每個重要人物的活動的故事裡,包括許多神話傳說,在書中人物的談話中又往往敘述許多故事,因此書中充滿了與史詩故事情節有關或無關的插話。般度五子被放逐去森林時,來探望並安慰他們的仙人給他們敘述傳說和故事,這構成了龐大的第3篇《森林篇》。這些插話長短不一,其中有著名的《那羅傳》和《莎維德麗傳》,還有史詩《羅摩衍那》故事的主要內容等等。各篇中可以獨立的比較完整的長短插話很多,佔了全部史詩的大量篇幅。
政治 講述治國之道,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在史詩中也佔有很大的篇幅,而以第12篇《和平篇》和第13篇《教誡篇》為最集中。這裡面包括了一些法典和《摩奴法典》等的內容。此外,史詩的主要內容是政治鬥爭,從這裡反映出古代印度王國紛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