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華碩大家長施崇棠細解巨獅論:平衡讓我好累
脫下工程師謹慎保守的外衣,變身為一個主動的攻擊型選手──華碩的角色演變,預示著台灣IT產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整個訊息產業已經十分成熟,除了走向整合、供需兩端出現,價格拚殺也是左右勝負的一個關鍵手段。實際上,去年華碩營業額80%的增長很多是從其他廠商手中搶過來的。”高盛IT分析師herryking對本報記者說。
美國《商業周刊》今年2月指出,“2004年將是一場低獲利的科技複蘇”。過去10年來,隨著PC大量普及、互聯網誕生,台灣的訊息產業隨著全球科技創新的浪潮水漲船高,鴻海、廣達、華碩、仁寶、明基等企業依靠供應鏈管理、全球運籌成本,成為世界IT產業的製造核心。但“這一次,卻沒有重要的技術創新帶動大成長。”《商業周刊》如此分析。
在這種背景下,施崇棠“巨獅”策略一個明顯的後果就是,800億元營業額的鴻海將與500億元營業額的華碩狹路相逢,最大的仗顯然從台灣IT廠商內部開始。
施崇棠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他說華碩在“巨獅”的策略上,方向很顯然和鴻海是一致的,但是兩者的路徑不同。華碩從系統、主機板出發做規模,好處就是不容易引發代工客戶的反感。施表示,華碩的“巨獅”策略已經贏得大客戶和分析師的認同,華碩被認為最有機會走到“巨獅”。
而就在去年鴻海的股東會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發表了著名的“電子五哥”論──鴻海、廣達、華碩、仁寶、明基。若以營收論高低,去年營收高達3279億新台幣的鴻海是當然的“電子一哥”。2003年,鴻海陸續藉由購並或入股等不同方式,將做網絡設備的國電、電源供應器的首利、繪圖卡的撼訊以及麗台收入門下,並分別買進諾基亞的手機機殼廠商藝模Eimo Oyj、摩托羅拉的墨西哥廠房、湯姆生的光碟DVD讀取頭子公司,開啟了一波台灣產業史上少見的單獨企業購並整合風潮。
而華碩也在繼收購精英旗下的蘋果機代工廠之後,收購了做印表機噴墨頭的國際聯合。
施崇棠說︰“走巨獅的路線,華碩已經準備好了,因為這是大勢所趨。而未來幾年3C整合是台灣廠商最大的契機,華碩必須要依靠‘巨獅’戰略在這段時間卡好位,布好局。”
郭台銘也針鋒相對地指出︰“會做這麼大的改變,是因為我看到整個產業架構正發生劇烈變化,未來三個趨勢是品牌與通路的整合、製造與研發的整合、全球成本的整合,市場將會由消費者來主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