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platstar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4
文章: 7
•高學費讓窮人子弟翻不了身?


文●黃惠娟

「我們家有五個小孩,韓國朋友不相信我父母負擔得起讓我們全上大學,
如果不是低學費政策,怎麼可能呢?」一位國立大學教育系教授說。

低學費讓貧窮家庭子弟得以上大學,進而改善生活環境或社會地位,是典
型對高等教育「低學費」政策擁護者的想法。

近半個月來,教育問題被數個社運團體接連引爆,在野政黨接棒延燒話題
,演變成為總統大選的前哨戰。除了中小學教育改革,深深觸及多數家庭
累積多年怨懟外;大學以上高等教育學費近十年來的飆漲,貧窮子女上不
了大學,隱然成為另一個風暴中心。

比較國民所得的成長幅度,十餘年來學費漲幅實際上並不顯著。以教育部
鬆綁升大學機會─亦即開放大學設立的一九八六年起來看,當年的國民所
得為三千九百九十三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三萬七千八百元),就讀國立大
學文法商學院學雜費僅需五千餘元。

反之,去年台灣每人國民所得達一萬兩千九百美元,較十五年前成長三.
二倍,學費則調至兩萬元,跳至四倍。相對於所得成長速度來看,學費的
漲幅並不離譜。

•大學教育屬「選擇性教育」
是個人投入職場前的投資行為

另一方面,想上大學的人數,亦沒有因為學費的調升而卻步。大學由二十
八所暴增到一百三十五所,大學生人數由十五年前的十八萬餘名,跳升到
前年的六十七萬名。

相對於中小學是為培養現代公民、提高國民素質為目的的義務教育,大學
被視為是一種「選擇性教育」,也就是說,是為了出社會後能提高自己的
就業能力,而做的一種投資行為。「義務教育應由國家來負擔,大學是選
擇性教育,應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說。

七月下旬前往美國領取「科技管理領袖」獎章的張俊彥,對於高學費爭議
不願評論,只輕描淡寫的說,他日前跟美國國科會副主委和波特蘭大學的
院長見面,他們對於台灣大學向學生收取的學費之低,感到不可思議。「
交大每年向學生收取的學費,只占所有營運成本的一四%。」張俊彥說。


元智大學教務長王立文指出,美國學生從小就有準備學費上大學受教育的
心理準備,因此大學生人才的培養需要高學費是普遍的觀念。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大學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投資,除了阿拉伯等
產油國有不虞匱乏的財政外,沒有國家負擔得起國民百分之百上大學,台
灣也是如此。

因此,一九八六年開放大學設立前,教育部對大學生的培養是採取「菁英
型( elite)」,亦即是以培養社會領導人,或特殊技藝,譬如醫生、律
師等人才的搖籃。

「大學窄門」對於五年級生是刻骨銘心的名詞。一九八六年,同年齡人口
就讀大學的比例,一百人當中只有九人;去年這個數字達到二十八人,若
以所有大學生占十九到二十二歲歲人口數比例,則有四十二人都可唸大學


隨著台灣國民所得攀升,民眾對高等教育需求暴增,開放大學入學機會成
為一股龐大的壓力,根據美國社會學家特羅( Martin Trow)在一九七○
年代提出了一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標準,台灣高等教育實際上已由菁英
型,轉向培養一般技藝的「大眾型(mass)」,也就是高等教育在學率占
同齡人口十五到五○%之間。

特羅認為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後,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會遽增,在社
會普遍認同高等教育投資將有助於未來就業的前提下,為滿足這股龐大的
需求,大學必會由菁英型走向大眾型,甚至普及型( universal,指在學
率超過五○%)。而若根據一九九六年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
教育統計指標即可看出,多數國家在十九到二十二歲人口的淨在學率,都
已躋身「大眾型」高等教育之林。

•高等教育從菁英型轉成大眾型
文憑不再是就業保證書

周祝瑛指出,「菁英型」政策大學入學人數,其數量是隨著經建計畫亦步
亦趨,大眾型教育則否。一旦人才培育與經建成長狀況脫鉤,就會出現失
控的情況,「一九六○年代的韓國與印度,就是人才培育多於經濟成長的
失敗案例,韓國的學潮與此不無關係,」周祝瑛說。

然而,入學機會增加,窄門自此成為歷史名詞?並非如此,「窄門沒有消
失,只是往後退,變成到碩士生,甚至就業階段才進行篩選,」力晶半導
體董事長黃崇仁說得更為一針見血。

大學數量成長四倍,政府對大學的預算大餅成長有限,僧多粥少,每校分
配到的資源遭稀釋,學校開始得自籌財源,是直接引發學費調漲的理由。
不只是台灣,英國及德國教育部長近年來為了調漲學費壓力,腹背受敵的
狀況,比起台灣不遑多讓。

從數字上顯示,政府補助高等教育(含大學及專科)的經費,絕對數字十
五年來成長了六倍,而且,若不區分公私立大學,以大學平均每生補助經
費來看,十五年來不降反升,成長一.四倍,二○○二年這個數字成長到
十六萬七千元。但分配到每校的資源卻是逐年遞減,台大目前每年要自籌
二○%以上的財源,私校的財務負擔更是沉重。所有歸結的原因就是大學
太多。

•低學費肥了誰的口袋?
補助了少數窮人、多數富人

「高學費」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但是議題的引爆,卻迅速得到普遍共鳴
,原因就在於學費調高,但大學畢業後反而更找不到工作。今年第一類組
榜首張穎華,寧捨台大法律系,就讀免學費、畢業有就業保障的國防管理
學院,就是一例。

而且,在大學低學費呼聲後面,還有一個迷思:大學低學費真的是幫助貧
窮家庭下一代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嗎?從租稅負擔的角度來看,會不會低學
費反而補貼了更多富人小孩上大學?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及副教授駱明慶在「好老師,莫強求」的一篇談論
教育改革的論文中指出,大學學費收入不足以支應學校支出的部分,多數
由教育部的預算支應,附表二可看出,台大每收一位學生,只向學生收取
五萬三千元的學費,卻要由教育部補助二十五萬二千二百元;淡江大學每
收一位學生的學費近十萬元,教育部也補貼了二萬三千六百元。

教育部的錢,來自所有納稅義務人,也就是說,全民都補貼了大學生上大
學。
舊 2004-01-29, 11:34 PM #9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latstar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