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d.
Master Member
 
Ed.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085
忙了一天,剛吃完年夜飯回到家,看到coolchet兄精采的評論,無疑是一大樂事。
對於兄所提出的幾個問題,這邊則幫忙找些輔助資料,提供與兄及其他希望能深入了解此片的網友,因為敝人尚未去觀賞此片,等附近戲院上映時,可能還要一段時間,故希望這些資料能有所幫助。
1.這些(薩摩藩)武士為何從原先的尊王攘夷的態度,轉為反對天皇的中央政府?起因是「版籍奉還」與「廢藩置縣」兩個政策,危及武士階層的基礎與存在根據:

戊辰戰爭中,各藩國在政治上遭到沈重打擊,分裂爲相互對抗的勤王、佐幕兩派,藩主與藩士的主從關係進一步瓦解。由於戰事頻繁,軍費開支巨大,各藩財政無法維持,以至於占藩國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的小藩瀕臨破産。同時,戊辰戰爭後,各藩的軍隊數量大增,下級武士因掌握更多的軍權而擁有了更多的藩權,過去的藩主及家老(重臣)對藩政已不能控制。這樣,藩國逐漸解體,有利於明治政府全國的統一。

1868年(明治元年)4月12日,明治政府指示各藩,廢除不合時勢的事宜,改革藩政。同年10月,東北地區內戰結束後,明治政府制定了“藩治職制”,將藩政和藩主家政分開,廢止門閥世襲的家老制度;在藩主下新設執政、參政、公議人等職,從藩的下級武士中選拔同中央有聯繫的人擔任這些職務。各藩執政者遵奉朝命,輔佐藩主;公議人代表藩的主張,任公議所的議事員。這項措施劃一了藩制,採用議事制,加強了明治政府對各藩的控制。然而,藩主對藩的統治權仍然保留,地方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封建領主制還沒有廢除。同時,明治初年,農民起義仍然不斷,1866年全日本農民起義有79起,1869年上升爲110起,這些起義雖然震撼了舊領主制的基礎,但也打擊了新政府的統治。爲了儘快廢除封建割據制度,平定人心,明治領袖們積極開展統一國家的活動。他們採取兩個步驟,第一步就是“版籍奉還”。“版”指土地,“籍”指戶籍(人口),版籍奉還就是要各藩大名交出對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領有權。木戶孝允主張:“一變7百年來之積弊,使3百諸侯均牽還其土地人民,否則一新之名不知何在。”在倒幕運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薩摩、長州、土佐和肥前四藩主在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等人的分別說服下,於1869年1月20日聯名上表朝廷,請求奉還版籍。隨後,其餘2百餘藩陸續提出申請。1869年6月17日,明治政府批准收回各藩的版籍。任命舊藩主爲藩知事,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接著,又廢除大名和公卿的稱號,改稱華族,廢除藩主與家臣的主從關係,把藩士改稱“士族”和“卒”,執政改稱大參事。版籍奉還是以和平方式對領主制的全面廢除。它是在以戊辰戰爭勝利爲前提的條件下進行的,沒有戊辰戰爭的勝利,藩主不可能自動奉還版籍。版籍奉還結束了數百年來封建割據的局面,爲建立資產階級中央集權國家創造了先決條件。版籍奉還後,明治政府爲了劃一藩政,加強監督,著手改革各藩藩政。
__________________
*****我始終反對戰爭,除非為了和平的緣故--格蘭特*****

Miss July: I'm the girl. Why do I have to carry everything?
Steven: I support Women's Lib. don't you?


台灣新文化紀念館 96.10.18~96.12.25

台北市寧夏路89號大同分局3樓
舊 2004-01-21, 09:36 P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