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廠商&業代
要是寫寫論文、紙上談兵,就能讓台灣電影復甦
十幾年前早被救活了,也用不著新世代的學生在網路上高談國片的希望。
存著希望與夢想,未嘗不可?有夢最美............
每每談到國片,大家必提「臥虎藏龍」。
建議要提「臥虎藏龍」之前,先翻翻李安「十年一覺電影夢」
才不會講錯了被笑都不知道。
|
你的意思是?
我的解讀是國片完全沒有希望,而臥虎藏龍是「美國導演」的片子,和國片沒有太大關係。
其實我贊同,其實是台資,外資,不重要。
我覺得是台灣的觀眾希不希望看到和自己「文化」貼近的片子。
如果大家都覺得沒興趣,就沒有人敢下海拍。
我以前大學時,也修過一堂電影史,還「半強迫」自己看一些經典的黑白片。
坦白說,日本三四十年前,如黑澤明等人的電影真的高竿。劇本也超好的。
像羅生門,影舞者之類的,強!
我當時第一次看羅生門時,還掉眼淚,因為它把我當時的心情「演」出來了。
就是有時,真理或事實,會被他人有意或無意的扭曲,讓你講也講不清。噯!這就是人性。有時掏心掏肺地講真話,還被人懷疑。
可是日本「純電影」現在還有工業可言嗎?
動畫! 有!
日劇! 有!
電影? No!
或許台灣電影相關人員可以想想,其它的跑道在哪?
我十年前剛畢業時曾經在侯孝賢,吳念真偶爾參與的****片製片公司,待過半年。
他們當時就已經有兒有女,沒辦法下海拍不賺錢的電影。
所以主力是廣告片。
非歐美國家的非商業電影,或藝術電影,要願意犧牲金錢的,或沒有家累的年輕人來搞。
所以我很感謝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以及王童等人,至少在他們年輕時,留下了「台灣新電影」。
以後會不會有類似的電影,我覺得有點悲觀。
但是沒有關係,以後還有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或李安之類的電影可以期待。
當然,我也很喜歡的歐美電影,還是會有好片一直出現的,只是題材上和我們的生活比較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