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Member
|
其實我最有疑問的是Dogma的最後一條,不准把導演的名字放在字幕上。說實在的,1998年坎城影展的《白痴》現象至今依舊讓我印象深刻。每年坎城的競賽片都在22部左右,分兩星期放完,雖然每部競賽片都是世界首映,理論上,在坎城媒體試映前,世界上看過這些影片的人應該屈指可數。不過,媒體無論如何都會有小道消息,那年從第一天開始就備受矚目的是拉斯馮提爾的《白痴》。
坎城一開幕,法國媒體就開始炒拉斯馮提爾到底會不會來坎城,眾所周知,馮提爾先生自稱不敢坐飛機,所以他到底是要開車?坐船?還是坐火車地從丹麥來坎城呢?媒體預測了兩三天,接著就是《白痴》這部批判社會福利制度,尖銳直指人性弱點的知識份子電影,深獲法國各大媒體和影評人的喜愛。每天的【銀幕日報】(Screen Daily)和【綜藝日報】(Variety Daily)的預測版中,《白痴》總是名列前茅。
結果那年得到金棕櫚獎的是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永遠的一天》,評審團大獎是到頒獎典禮才引發眾人注意的《美麗人生》。《永遠的一天》因為是競賽片中最後一部放映的影片,所以之前毫無知名度,而《美麗人生》要不是貝里尼導演在頒獎典禮中搶鏡搞笑,以他如此俗又有力,傷感又煽情的表演風格和內容,之前並不被看好。而其實沒得任何獎的《白痴》,在頒完獎後又成為各大媒體的遺珠之憾,說實在的,不管馮提爾的名字有沒有出現在影片上,總之,每個人都知道《白痴》是馮提爾的電影。
馮提爾今年的《厄夜變奏曲》還是沒得獎,但他繼續在坎城獲得好評,以及搶盡所有鏡頭。有時我懷疑名士派如拉斯馮提爾者,是真的淡泊名利嗎?天知道有多少電影想在坎城曝光,其間動用的公關公司和媒體行銷管道有多麼複雜,但只要有馮提爾出現,坎城就會被馮提爾的名字包圍,屢試不爽,到底是馮提爾的製片公司真的那麼行?還是馮提爾本人也深黯電影行銷之道?不管真相如何,Dogma影片上不放導演名字應該只是開玩笑的,因為所有Dogma影片中,最後成名的都是導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