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一種藝術流派,其特點是極大的主觀性,感情強烈,使所用每一藝術手段達到表現的極至,約1900〜1935年在中歐盛行一時,反對客觀地表現自然和社會,主張表現主觀現實或內在現實。特別是在德國,表現主義主宰了各種藝術。表現主義最普遍被瞭解是一種以外在世界的面向來表現內在奘狀態的藝術。最粗糙的理解則指有意的創造性扭曲。面具和瘋狂是一再出現的主題。面具是隱藏實際面孔的另一種方式,表現心靈的面貌,甚至精心設計的假面。表現主義的課題之一,在辯識面孔或表面是否隱藏了什麼之後,不是扯破虛假的面具,就是不扯破但誇大它的虛假,或是替換一個新的面具,顯示人或狀態最身的內在可能。
表現主義運動實際上是對藝術和社會中既有形式的和傳統的一種反抗,其起因是一種社會危機感,而這種社會危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9)期間以及其後不久達到最嚴重的關頭。表現主義運動賦予藝術創作者以崇高的地位,期待他們帶頭建立新秩序,尤其是培育一代新人。
最早的表現主義電影在表現主義舞台技巧的強烈影響下,開始通過舞台裝置表現影片主角的主觀精神世界。導演所關切的是如何表達他對事物主觀和個人的看法。內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縣實,都可經由扭曲外在現實世界的表面達成。攝影機被用來評論事物,是強調本質意義而非外在現實的方法。這裡面有相當程度的操縱和對「自然」的干擾,但是,這些「扭曲」往往使許多電影相當藝術化。《卡利加利博士的小屋》絕對是表現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在影片的布景裝置中,採用誇張、尖銳等表現主義常用的視覺畫面,讓人物與景物成為一套相互呼應的內在指涉系統,以類似的視覺語言表現彼此的本質狀況―同樣受到無法壓抑的情感重擔而變形。面具、瘋狂和陰影一起出現在表現主義的恐怖片中,其威脅性的人物往往具有無法控制的毀滅性以及攻擊性,或戴上面具,或上濃妝,並表現某種被文化壓抑的衝動。它育孕了黑色電影(film noir)的壓迫氣息,這種類型在死四O和五O年代盛行於美國,充斥著突發的暴力和精神的腐敗,將世界的真實狀況表達為充滿沉重陰影的陷阱。它對於深色、粗線條和鮮明圖樣的興趣,同樣有力地影響了歌舞片。
就電影的表現主義而言,重視演員透過肢體,表現情感的真實畫面。它絕對有著使用蒙太奇的剪接技術,但相較於蒙太奇的表達手法,表現主義電影並非以剪輯的各種技巧,來強調或誇張電影帶給觀眾的不同感受。蒙太奇的人物與畫面是相似於真實生活的,是藉由各式各樣的剪接技術來完成驚悚、緊張或懸疑等等的效果,而表現主義電影的呈現,卻是經過裝扮誇張的角色與扭曲變形的動作及景物,達到此種目的。因此,表現主義和蒙太奇雖有著相異或相同的手法與效果,兩者確實為電影的極重要的拍攝技術。
電影是各國文化的一部份,而電影卻又可以代表當地的文化。在今日台灣的電影環境中,雖然發展困難重重,但仍有努力奮鬥的電影從業人員堅守崗位,為台灣電影創下無數傲人的成績。
參考資料:
大美百科全書, 1990, 光復書局
中國大百科全書, 1992, 錦繡出版
解讀電影, Bruce F. Kawin 著/李顯立 等譯, 1996, 遠流
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 李幼蒸, 民80,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 彭吉象, 民81, 淑馨出版社
認識電影, Louis D. Giannetti 著/焦雄屏 譯, 1989, 遠流
影視藝術欣賞, 1996, 山西教育出版社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198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