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蒙太奇?
瀏覽單個文章
dilbertjames
Major Member
 
dilbertjames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57
蒙太奇vs.表現主義 (2)

電影拍攝一般所使用的蒙太奇有四種:

1.快速剪接(rapid cutting):在短時間內,接二連三地出現許多鏡頭。它可以產生震撼的節奏,感覺影像排山倒海而來。它的主要功能是節奏感,通常用來加強觀眾的戲劇急迫感,或意勢到****的力量。《驚魂記》浴室謀殺那場繫中即是代表。

2.連接剪接(linkage editing):這種結構主要與普多夫金的理論作品有關。個別鏡頭結合在一起而成為一個整體,它們被連結為一個系統(也稱為建構剪接constructive editing,將鏡頭比擬成磚頭)。連結剪接遠比一般的聯戲剪接更為零碎而動態,因為個別鏡頭的零碎,某種程度而言仍保持自主單位的整體性,而連戲剪接中的鏡頭則較流暢。雖然連戲剪接(continuty editing)是唯一最常使用的剪接形態,但它通常被排除於蒙太奇的分類之外,因為它努力「隱藏」切接的痕跡,因此觀眾不會敢受到剪接的存在。而真正的蒙太奇則有意引起觀眾對鏡頭並置的注意。

3.辯證蒙太奇(dialectical montage,有時稱為知性蒙太奇intellectual montage),這種特殊技巧主要與艾森斯坦有關。辯證蒙太奇中的鏡頭不是像拼圖一樣一塊聯結在一起,它們是衝突的,並非輕易相合,反而顯得相互衝突,因而觀眾必須思考這些鏡頭彼此間的關係。

4.好萊塢蒙太奇(Hollywood montage):影像交疊為相互接續的樣子。在前面三種形態中,影像是直接切換(straight cut)分開:沒有任何特殊的誇張方法,一個鏡頭結束,接著下一個開始。好萊塢蒙太奇「軟化」了古典蒙太奇的突兀轉換,提供一連串雙重(或多重)曝光,通常伴以音樂而非對白,往往讓人對事件產生旋風般的印象,或概略瀏覽兩幕戲間的轉換過程。

真正使蒙太奇成為藝術手法的乃是美國著名導演格里菲斯(Griffith)。他有意識地將影片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鏡頭,用全景、特寫來突出細節,並創造了鏡頭的交叉快速剪接。利用蒙太奇的時、空跳躍性,完全突破了戲劇美學的〝三一律〞。而蘇聯早期電影藝術大師―艾森斯坦、普多夫金,則創立了電影藝術的基礎―蒙太奇理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從電影技巧上升到電影美學的高度。

蒙太奇發展至今,已經不只是畫面與畫面的關係,並且還有畫面與聲音、聲音與聲音的關係。在聲音中又包含著人聲(對話、內心獨白、雜聲)、音響、音樂等諸多因素。這樣一來使得蒙太奇出現更多現象。現代電影中經常出現〝聲畫對位〞,就是一種聲畫結合的蒙太奇技巧。傳統電影中聲音與畫面是同步的,聲音往往對畫面起渲染和強調的作用,而在〝聲畫對位〞中,聲音與畫面並不同步,各自獨立,但又互相作用,從而產生出抹種它們自身原來並不具備的新的寓意。通過觀眾的聯想和想像,達到對比、象徵、誇張、隱喻等效果,給觀眾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舊 2003-11-15, 05:13 PM #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ilbertjames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