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廠商&業代
朱延平沒這麼大的本事搞垮商業電影
國片的衰微,不能貼近觀眾才是主因
藝術型的導演,當然有存在必要。批評他們,有何不可呢?
就像"商業"電影一樣可以公評
最近片商辦了「楚浮」影展請了蔡明亮這位導演與觀眾座談
報載蔡導宣稱「觀眾與片商"墮落"」,原因是他的電影「不散」賣不掉
真的是笑破人家大牙了!
有這樣敝帚自珍的導演,也難怪乎國片找不回觀眾
|
"貼近觀眾" 的電影???
商業片貼近的是一般大眾, 藝術片貼近的是看門道的觀眾, 不都是貼近他們的群眾嗎!?
以前的討論串我就曾經提過, 國片的式微, 怎能要求有如美國的獨立製片導演來復興呢? 如果沒有大公司將資金投入, 塑造國片拍片的環境, 那麼, 現在去批評走個人創作理念的導演, 不夠貼近觀眾, 那反倒是偏離了方向!!
PromLin 兄的確點出了重點, 國片市場一直沒有出現高水準的商業電影, 成功的商業電影, 當然是電影公司的金雞母, 只可惜國片沒有出現一家如台積電的電影公司, 在市場渾沌之際, 找到賺錢的模式, 甚至成為別人的典範, 群起效尤, 而形成群聚效應; 所以, 只能感嘆, 台灣何時才能出現肯冒險, 有膽識有能力的電影創投資本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