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nic
一般人聽到"用了約8小時做手動IVTC及寫Script檔"大概就放棄了...
更何況像 sswroom 兄那麼厲害的人都...^^"
而以現在各位的電腦速度...
光這步驟的的時間(還沒開始壓喔)或許已經能同時壓好好幾片了^^"
畢竟"自動偵測"會因電腦速度越來越快...但"手動偵測"是跟人腦有關XD
所以一般人寧可選擇"片子絕大部分是24FPS只有極少量的30FPS,都做成24FPS。雖說不夠完美,不過很省力的 "
|
我有一點要補充:我用的壓縮時間是約30小時(不包括IVTC),現在我的眼力...自動偵測常常出現錯誤會被我看不下去,要重壓。我所舉的例子算是比較困難,全影片30fps、24fps切換,才須要這樣長的時間,如ьйチス第4話,我只須用約4-5小時完成120fps用的IVTC,如做成24fps的話須要3-4小時....不是相差太遠。
引用:
或許這方法有可以使用B-Frame的好處...
不過使用B-Frame有可能降低品質(至少不會提昇品質)
與其壓完挑到毛病才後悔重壓...不如連挑毛病的時間都省下來
所以我往往是不用的^^"
反正品質為主 ...
所以從"外觀"上來看...
我會比較喜歡 shade 兄的做法
|
品質方面要看你的流量足不足夠。在相同流量的情況下,用了B-Frame的品質大多數會比沒有用B-Frame的高,在極高流量時,因為用了B-Frame是去不到MPEG-4的最高流量而令畫質差了點。
Shade兄那時的做法也會出現很多毛病,如想消去這些毛病便會花很多時間,他沒有說明大約所需要的時間,所以會給予別人的感覺是"外觀"上比較好看。
其實如果我能知道TPR的檔案結構,便可以用TMPGEnc的自動24/30混合模式,然後再用程式分析TPR檔內IVTC的設定計算出Script檔,可以令完美的120fps製作自動化。但必須要知道TPR的檔案結構,最少有IVTC部分,我才可以編寫TPR檔分析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