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hade
Senior Member
 
Shad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El's room
文章: 1,04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nic
我看過 Shade 兄對 DivX 和 XviD 做過的分析...太讚了!

謝謝您的鼓勵,其實我那篇也做得很糟糕,而且資訊已經過期了,沒想到被您挖出來... ^^;
引用:

那...DivX Kaukura 或現在的正式版 5.1 又哪個好呢(打破沙鍋問到底)

Kaukura 和 DivX 5.1 我沒有比過,我猜想應該差不多,因為 Kaukura 是 5.1 正式推出之前的測試版,Kaukura 之前還有好幾個測試版,測到 Kaukura 我想已經修正得差不多了,Kaukura 推出之後 15 天就是 5.1 正式版上市。
Kaukuara(5.1) 很強,雖然速度很慢,大約是 XviD 功能全開的二倍時間,不過品質很好,比 5.0.5 好很多,可以幹掉 XviD api-3 版,和 XviD api-4 版不相上下。
極低流量、低流量我想是 RV9-EHQ 的目標區間,RV9-EHQ 在這個流量區間的表現很好,難有對手。
WMV7/8 其實很接近 MPEG-4,甚至比 MPEG-4 還簡單,例如它的 Qpel 只有做水平內插,不過它有一些設計專門對付低流量,再加上它的解碼器有很好的 Post-Process,像是去方塊濾波器之類的 filter,可以在播放的時候減少視覺上的壓縮瑕疵,所以在低流量的時候看起來也很不錯。
WMV9 我不知道它的解碼過程(聽說微軟打算開放 WMV9 的規格),但是我猜測應該和 WMV8 差不多,應該不會複雜太多。
如果你想要知道 WMV9 沒有解碼器的 Post-Process 幫助的話,原始的畫面究竟有多"悽慘" ,把下面的文字複製貼上記事本,存成 .reg,然後雙擊執行,向系統登錄這個機碼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Scrunch]
"Force Post Process Mode"="0"

這樣就會強制關閉 WMV9 DMO Decoder 的 PP,你就可以看到完全沒有經過後製 filter 的 WMV9 原始畫面。
上到高流量 WMV9 也很強,把 PP 關閉,細節很多,雜訊很少。

低流量 DivX 和 XviD 拼不過 RV9-EHQ 和 WMV9,不過除非是網路流傳壓給別人看一下的 DEMO,否則我自己保存用很少壓低流量的檔案。中間流量開始,DivX 和 XviD 的視覺品質慢慢追平 RV9-EHQ,並且開始超越,最主要是 RV9-EHQ 還是洗掉太多細節(對我來講),DivX 和 XviD 相對上保留比較多。
不過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看法。

以前 DivX 5.0.5 和 XviD 比較,DivX 5.0.5 的細節較少,但方塊也較少,XviD 細節較多,但方塊也較多。到達一定流量,DivX 的細節有保留比較多一點,最起碼不仔細看看不太出來,但是畫面還是較 XviD 模糊一點點。(只有一點點,一樣是不仔細看看不出來)
後來 XviD api-3 突飛猛進,把 DivX 5.0.5 打得落花流水,雙方的差距非常明顯,也就是我上次做測試的時間。
不過好景不長(YA~ 我的"政治"傾向是 XviD ),DivX 接著推出一系列的測試版和最後的 5.1,5.1 真的沒話說,很厲害。
而且 DivX 的設定又不像 XviD 複雜,比較好上手,隨便壓品質都不錯。
所以 5.1 就把 XviD api-3 幹掉了,得搬開發中的 api-4 出來,PSNR 才能和 5.1 對抗。
以上說的 XviD,指的都是使用 H.263 quantization 的 XviD。

然而,用 api-3 壓就一定壓不贏 DivX 5.1 嗎?
那倒也未必。

XviD 除了 H.263 quantization 以外,還支援 MPEG 的量化方法。
H.263 量化,將所有 DCT 係數除以同一個數字,這個數字 intra 是二倍的 quant_scale,inter 是四倍的 quant_scale,詳細算式沒這麼單純,我就不列了。
全部都除同一個數字,做法很簡單,解碼負擔也比較輕,但是這樣就不能利用 HVS 的特性,對高低頻不同的係數給予不同的量化精度。
H.263 量化很像 TMPGEnc 的 CG/Animation 量化矩陣,很適合用在動畫的訊源上,因為 CG/Animation 訊源的雜訊少,大部分是純色塊,通常沒有什麼高頻係數,就算有數字也不大,所以高頻除的數字小,花費的 bits 也不會太多,遇到銳利線條的地方,還可以防止銳利線條的高頻量化後產生雜訊。
但是 H.263 也有缺點,這種均勻一致的量化會造成畫面比較模糊,同時色塊、方塊會比較明顯。
MPEG 量化會將高低頻的 DCT 係數除以一個量化矩陣,矩陣中不同頻率的係數除的數字不一樣,有不同權重、不同的量化精度。因為人眼對高頻比較不敏銳,所以一般高頻會削得比較多。
MPEG 量化畫面會比較清晰、銳利,同時它的色塊現象幾乎沒有,暗部也能壓得非常漂亮。
不過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雜訊較多,銳利線條周圍的 ringing 瑕疵多,很討人厭。
這樣看,它似乎不適合用在動畫?

低流量的時候,我想如果用 XviD 的自訂矩陣,用 KVCD 一類的專門用在低流量的矩陣,搞不好 XviD 可以跟 WMV9 一拼?
我沒有試過,我對低流量沒興趣
不過以前提過 XviD 的 2-pass linear scaling 不適合用在極低流量,極低流量用 Alt. CC 可以補強一下,不過操作複雜,而且 api-4 裡面已經把 Alt. CC 給拿掉不用了。
XviD 的目標流量不在極低流量的這個區間裡面,我想就不要勉強了。

上到高流量,我這裡指的高流量,大概是 quantizer=2.x 壓出來的流量,越往高流量 XviD 的優勢就越明顯。不是說 XviD 中低流量不行,只是到高流量,差距會較明顯。
舊 2003-09-11, 02:06 PM #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