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Adol Christin
其實可以說Xeon家族就等於是當時的單機板處理器再予以增加多處理器I/O與快取記憶體的產品(當然還有許多複雜的改變...)
而本次所測試的Xeon 1.8G也不例外
基本上她是採用現有的Pentium4 Northwood 0.13微米製程, 512K快取的核心為基礎所演變而來(核心稱為Prestonia)
所以在效能上也可視為相同運作頻率的Pentium4
只不過她擁有雙顆實體的處理器
不過在這次的Xeon家族中卻有不同於以往的設計
那就是Intel在Prestonia上實作了Hyper-Threading雙處理器技術
和以往的多處理器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具備Hyper-Threading技術的單顆處理器當中含有雙顆處理器的運算單元
而Intel利用這樣的SMT技術來增加處理器的運算能力
使得單顆Xeon具備了雙顆運算單元的能力
而這樣的技術也使得多處理器發展有了另一種新的思維
如果網友有興趣咱們再另外聊聊這個話題...
續下篇...
|
H.T.的技術並沒有雙顆實體的處理器,事實上所有的單元
ALU,FPU,Load/Store都沒有因為H.T.而增加,而是跟單處理器完全一樣
我們可以把他想成是一種讓處理器單元運作的更有效率的方式
他的作法是讓相鄰的thread,假如不佔用相同資源,就可以同時進行處理
這樣做增加的成本非常少,很多時候卻明顯有幫助,確實是相當划算的
SMT的概念出現的很早,印象中應該是好幾年前IBM提出來的
只是Intel把這樣的產品實作出來。為什麼其他處理器公司沒有比較早推出?
這牽涉很廣,例如這樣的SMT,效能並不會比SMP來得好,與其發展這樣的產品
不如在一個die上想辦法做出兩個獨立的Core。或許這樣成本較高
但是對server處理器市場來說,製造成本跟售價的比例差很多,多一點的成本
可以換得多一點的效能就相當值得。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軟體跟OS
很多軟體通常依據SMP的WAY Count來鎖價。當時雖然沒有SMT的產品
不過一般的想法,是傾向會把SMT當成SMP相同的WAY Count來計價
因為就軟體層面,並不太能知道你是2 way SMP或2 way SMT
所以發展SMT可能對軟體成本也是一個負擔,不見得廠商願意採用這樣的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