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半瓶醋
Master Member
 
半瓶醋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2
您的住址: 松山~
文章: 2,446
【非同步影評】
       憤怒的李安

---------------------------文•侯季然

奇怪的是,關於李安電影的討論,大部分卻是與電影本身無關的。它們多
半和數字比較相關:

1993年,《喜宴》在台灣的票房超過一億台幣,並成為第一部在美國商業
放映的台灣電影,同時也是當年全世界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電影;1995年,
李安首次執導西片《理性與感性》,光美國本地票房就有四千三百萬美金
;2000年,《臥虎藏龍》風靡全球,全世界票房加起來超過二億美金,這
尚且不包括電影原聲帶與發行光碟的後續收入;2003年,製作成本達一億
三千七百萬的《綠巨人浩克》,排在暑假黃金檔期,上映第一個週末,三
天票房六千二百萬……

看起來很像哪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

我且查了一下近十年來關於李安的電視新聞報導,果然,還是與電影本身
無關,這一次大部分是總統院長局長等官們的接見表揚,從郝柏村、李登
輝、連戰、宋楚瑜到陳水扁,李安笑僵了且一直顯得很不知所措的臉孔,
就在各種官樣場合進進出出,鞠躬、傻笑、握手、發表感言……

除此之外,在《喜宴》、《臥虎藏龍》兩波瘋狂大賺後,學者教授研究生
們紛紛現身寫了許多關於全球化、文化工業、東方主義、邊陲與中心……
等龐大題旨的長篇論文。

最後剩下來的,真正談論李安其人與其作品的文章,一種是對劇情內容的
解讀與異想,如《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裡的父子情結、《臥
虎藏龍》裡的陽具情結等;另一種則是以李安為主角的勵志故事,包括大
家耳熟能詳的校長父親望子成龍、聯考兩次落榜、NYU畢業後六年在家當
家庭主夫……

於是,我們發現了李安與八○新電影導演們及後新電影導演們之間最大的
不同,那就是:李安似乎不被視為一個作者導演。人們會花錢看李安的電
影,討論李安又挑戰了哪種電影類型或者他在劇情裡如何應用或偷渡了他
的父子情結,卻很少去關心他的手法與形式,去分析他的鏡位與剪輯,歸
納屬於李安自己的電影美學風格。我們習慣把李安歸為那種戲劇型的導演
,認定他的鏡頭與場面調度皆是為戲劇衝突服務而不需逐格研究。我們說
:李安很會說故事,卻不會說:李安是個電影作者。如果我們問:李安的
作者風格是什麼?山谷裡可能會傳來回音:李安有作者風格嗎?

李安,是什麼?

按照這十年李安在台灣掀起的漣漪看來,李安不是一個導演,他是一個明
星,他是台灣電影大蕭條時期的一顆虛幻的安慰劑兼成功樣板,是政府制
訂新的救市政策時,心中設定的理想目標。李安是一個異類,當台灣電影
在商業市場上全面失守,在國際影展上大放異采時,儘管他也拿過兩座柏
林影展金熊獎,很多人卻下意識地把他包括在台灣電影藝術殿堂之外。李
安是一則怨念,怨念者,想要得不到而產生的嫉恨。李安是一個發達的親
戚,怕對他太熱絡而產生自我感覺不良好,索性保持距離以維持所剩不多
的自尊。

我們都覺得自己蠻懂李安和李安電影的。李安電影太好懂了嘛,當我們含
著淚水與微笑看完《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
……那些套裝的形容詞好像馬上就可以隨手拈來來解釋我們的感覺,溫厚
謙和啦、圓融細緻啦、幽默通俗啦,似乎三言兩語就可以很妥當地給這些
電影一個交代。這樣的李安,比起其他新電影或後新電影導演,實在是太
不酷了點,不過台灣的電影觀眾歷經二十年來看本土電影的挫折(不時被
大導演教訓:看不懂?那再看一遍),終於等到李安的出現,倒也可以稍
稍平復一番。
__________________
現任駐腳地半瓶醋的youtube頻道

粉絲頁--半瓶醋愛講話

想參加別的投票活動請至--搖醋影評合集--投票活動總動員!!!
舊 2003-08-17, 11:22 PM #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半瓶醋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