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下文皆轉載自大陸網頁)
1841年9月2日出生於日本山口縣熊毛郡(今屬山口縣)束荷村。父親是農民。伊藤博文自幼備嘗辛苦,做過侍童,當過兵,靠自學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1858年進長崎砲術傳習所學習,因參加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倒幕運動而登上政治舞臺。1859年起參加“尊王攘夷”和明治維新運動。 1863年留學英國,次年回國。1868年任明治政府參與、外國事務局判事、兵庫縣知事等職。 1873年任參議兼工部卿。1878年任內務卿。曾幾度出任日本的內閣總理和樞密院院長。在他任首相期間(1885∼1888,1892∼1896,1898,1900∼1901),1900年創立政友會並任總裁。執政期間曾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逼中國割讓台灣,任台灣事務局總裁。1905年強迫朝鮮簽訂《日韓保護條約》,將朝鮮 置於日本統治之下。次年任朝鮮統監,並被封公爵。1909年10月26日,遭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身亡。
陸奧宗光
和伊藤博文一樣,陸奧宗光也是在日本內憂外患的險境伴隨下成長起來的維新元老。1843年出生,1862年,19歲的陸奧隻身離開江戶老家赴京都從事勤王倒幕運動,後入海軍操練所學習。天皇執政後,陸奧的才幹受到了政府右大臣岩倉具視的賞識,先後出任外國事務局御用掛、兵庫縣知事、神奈川縣知事、外務大臣、租稅大臣等職。
1877年,34歲的陸奧以命運作賭注,參加了反對政府實權派大久保利通的暴動,結果兵敗被逮,判刑入獄,在高牆鐵窗中一“住“就是5年。1882年12月,陸奧被特赦釋放。出獄後,他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政治改革事業。1884年,陸奧隨伊藤博文赴歐洲考察英、德憲政,歸國後先後出任駐美公使和商務大臣之職,1892年進入伊藤內閣,任外務大臣。
陸奧就任外相之際,正是伊藤內閣同議會的矛盾形同水火之時。起因是1890年開始的日本第一次經濟危機及由此引發的全國性搶米風潮。伊藤內閣的威信一落千丈,基礎搖搖欲墜。五月下旬,朝鮮東學黨起義在半島驟成規模。中國政府維持朝鮮現狀的政策也起了微妙的變化。陸奧立即注意到了這一變化。他命令日本駐朝和駐華使館人員抓住時機,盡力促成中國政府出兵朝鮮。至此,政府的危機成了歷史。從這一刻起,內閣成員們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國內的經濟危機和同議會的矛盾,而是如何準備一場戰爭了。 明治三十年(1897年)8月24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