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 Member
|
要論「武打巨星」,沒有人像李小龍那樣把他最擅長的兩種東西「武術」和「電影表演」結合得那麼完美。
假如沒有李小龍,「中國功夫」不可能成為近30年全球共通的語言,成龍能否成為另外一個「國際巨星」也頗成疑問。李小龍的動作爆發力,讓西方觀眾和電影人首次留意到一向落後的中國電影原來也有可以學習的長處。他將原本只屬於中國的「武術文化」變成「世界文化資產」的一部份,東西方電影終於有了雙向交流,中國電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並沒有缺席。
在李小龍去世後,最初是由羅禮士、羅芙洛等西方打仔打女直接拍攝「美國式功夫片」,將「功夫片」的類型推廣到全球的娛樂電影主流之中。然後好萊塢陸續認識了成龍、洪金寶、李連杰、袁和平、袁祥仁、元奎、董瑋、甄子丹等一大批擅長拍攝功夫片而且本身就有真功夫的香港動作片菁英,於是「東風西漸」,老美從人才到題材大量挖角,充實好萊塢巨片在電腦特技之外的另一種電影吸引力。
於是,奇諾李維在「駭客任務」中成了功夫高手,卡麥隆黛絲等三個美麗花瓶在「霹靂嬌娃」中最主要賣弄的竟是功夫架式。當然也不應該忘掉李安的「臥虎藏龍」,以一部說華語的古裝武俠片竟然可以打入美國主流市場,還創下1億2000萬美元的票房奇蹟。
這些發展雖然不是李小龍有意造成的,但是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有誰可以忘記李小龍這位先行者的貢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