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ISAAC
我想要提醒各位:
1.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用字會引導出不同的觀點及情緒.
完整理論請參考協志出版社[如何使思想正確]一書.
現舉例如下:
--------------------------------------------------------------
原作者寫:
畢業於輔仁大學的楊某,原須服刑至民國100年11月22日,於是再度參加大
學聯考,利用考上台灣大學以提早假釋出獄,預計在無知官僚及偽善人士的盲
目運作下,即將順利於今年七月七日獲得假釋許可。
可是如果改寫成:
畢業於輔仁大學的楊某,原須服刑至民國100年11月22日,因在獄中表現良好,
奮發向上,於是再度參加大學聯考,皇天不負苦心人,終以優異成績考上台灣大學而提早假釋出獄,預計在法官及善心人士的輔導下,即將順利於今年七月七日獲得假釋許可。
-------------------------------------------------------------
這兩段文字差異不大,敘述的也是同一件事,
但是不是會引導出觀眾截然不同的情緒??
2.我們不應在沒有其他佐證下就相信單一報導,
更何況,各位還只有一面倒的單一思維呢!!
深度與廣度.....且讓我們共勉吧!!
3.誰是無知官僚?誰是偽善人士?為什麼無知?為什麼偽善?
原作者這樣寫又有多少根據?又為什麼不見你們提出抗議?
原作者這樣寫,絕對是一種明明白白的侮辱他人.
你們的情緒又為什麼要受到挑動呢??
|
放心,別以為眾人皆醉你獨醒,只有你思考最正確、最冷靜平衡,難道這裡網友都是偏激易受煽動不用大腦的?
誰也能分辨哪些是有挑撥性、煽動性的文字。可別忘了pcdvd還有個政治時事區讓大家有試煉的機會。
再說一遍,這件假釋案以前已經有過幾次,很多人記憶猶新,所以一下子有很多網友出來反應,不是憑本串發文的單一報導。
沒錯,要講佐證,從頭到尾我能確定的事實只有兩件:
1.今年三十三歲的楊姓受刑人,是花蓮縣人,犯有強盜、強姦罪等多項前科,所犯案件達三十四件,除有九件是純屬竊盜、搶劫財物案件,其餘二十五件盜匪、竊盜案件均涉及性侵害(包括強姦強制猥褻),也被法院判處重刑,他是從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進入台北監獄服刑,刑期的終結日是到一百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2.他兩年前考上台大,這次是第四次申請假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