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Ed.
這裡再說明一下,個人的批評主要針對該記者的處理方式,若非要對號入座,悉聽尊便。一個適當的報導方式,應該是交代受報導對象的背景資料;而非以獵奇的心態,未經多方探究來片面處理,這是民治未開時代或地區的處理方式。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將文化、環境背景的差異,但存以獵奇方式處理,還以此視為具有新聞性,這與彼岸同行有何差別?
台灣傳播界水準不長進,甚至每況愈下,已是眾所皆知,但觀眾的鄉愿心態,不也是助長這種傾向的因素之一?
|
在最前面引述的報導中, 原作者也有附上ettoday的連結
http://www.ettoday.com/2003/07/03/38-1477700.htm
點進去以後是該篇文字新聞, 其實一看就知道, 文字本身根本就是報導時的稿子,
但是只要一點裡面的video看完整的報導, 可以發現撰寫新聞的人並單純以獵奇心態來報導
在完整新聞中, 有訪問女配音員, 那位配音員說配音的好處, 就是可以讓知識水平不高的民眾看懂電影, 不會因為字幕而有應接不暇的問題; 而男配音員則認為, 配音可以讓觀眾專注於演員表情以及表演, 不會因為字幕而失去這部分的觀影樂趣.....
這樣一篇報導, 的確提到了您的觀點, 只是我仍不了解, 為何報導這種新聞,會被稱為沒見識???? 連記者都變成"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