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ior Member
|
承上文
本片雖是標榜由畢克領銜主演,另有多位知名影星參演,如安東尼.昆(飾安德瑞亞)、大衛.尼文(飾爆破專家米勒下士)、史坦立.貝克(布朗)、安東尼.奎爾(飾法蘭克林少校)及李察.哈理斯(西普羅斯)。畢克在片中的演出,冷酷中卻不失人性,面對這場戰爭,基於對國家的使命感而不得不為,其在劇中的名言:「當個軍人身著軍服時,要殺人並不難,難得是不想做的時候,卻無從選擇。」畢克實在不想殺人,尤其是女人。雖然這段他與女配角間的感情戲安排的有些多餘,但整體表現仍是不俗。
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兩座巨砲(或許應該稱為要塞砲)。在二戰時,是個沒有岸防飛彈的時代,海岸防禦,除了靠海軍艦隊,主要依賴的還是陸上的重砲。特別是配合了雷達追瞄後的大砲,威力倍增。為了在螢幕上呈現巨砲的龐大身影,電影中還真的造了兩門全比例的大砲,這也是本片的賣點之一。操作這兩門大砲,需要約四十人,每位士兵皆穿著石棉材質的耐熱衣,護目鏡,巨砲發射時要掩耳張口,以防強大的震波傷害耳膜。片****現的火砲應是K5(E),該型火砲是德軍發展的一系列大口徑列車砲之一(其中最大的是都拉砲(重古斯塔夫)口徑達800mm)。在後來的安齊奧登陸戰中,德軍便投入此一武器──280毫米K5列車炮,該砲實際口徑達280毫米(28公分),重218噸,發射CR42特種榴彈時,射程達62公里,威力巨大,令盟軍頭痛不已,暱稱其為“安齊奧安妮”。
關於德國列車砲的資料:
K5(E)280mm 76倍徑 最大射程:62km(彈重255kg);使用RGr4331火箭助推砲彈射程可達86.5km;使用長矢型有翼彈頭射程可達160km(彈重120kg)。
談一談電影中的幾個錯誤與敗筆之處,本片由於是戰後十餘年內所拍,英、美戰勝德國的光榮餘威仍在,因此對於德軍整體形象的描寫仍存有一定的偏見。片中德軍的表現都很差勁,智商也普遍偏低。以今日的眼光來看,本片評價可能不高,但在當年卻能轟動一時,主要是因為二戰時德軍軍容壯盛,素有不敗部隊的神話,一般民眾對戰時德國軍人總是有些神秘與畏懼感(特別是德軍總部、基地之類的地方)。另一方面,英美兩國深入敵後的特攻人員,除本身具備超人的勇氣外,更需要些機運,德軍如果表現的太強、太搶眼,使得任務無法進行,電影也就別演了,畢竟這是英美塑造戰爭英雄的影片。所以大家明知片中德軍差勁,觀眾還是看得很過癮,德軍表現怎樣,夠不夠水準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主角們能不能化險為宜,急中生智,達成任務,因此而順便整一整德軍,觀眾是不會太計較的,只要能娛樂大眾就好了。(我自己小時後就看的很過癮)
片中防守希臘的德軍,車輛裝備多是以美造裝備替代。出現了M24霞飛輕戰車及M8輪型裝甲車等美式裝備,這是很多早期二戰片的缺點,因為戰後德軍裝備取得困難,如果編導又不夠認真(雖然沒有真品,但有的導演會改造一下車子,讓它們外觀看起來相像。)就會看到一堆開著美國戰車卻身著德軍制服的士兵的怪畫面了,本片就是一例。
又,二戰德軍陸軍中有兩種不同的單位存在,一種是國防軍(WH),另一種是黨衛軍(SS日本譯為武裝親衛隊,蓋世太保則是另一種特務組織)。影片中逮捕男主角葛雷哥萊畢克等人的是國防軍士兵,訊問他們也是國防軍軍官。後來又來了一位黨衛軍軍官負責拷問,但是不知道是刻意的安排,還是無心之過,這名軍官的服飾明顯有誤,制服上不但少了肩章,也沒繡上納粹黨黨徽圖樣(黨衛軍與國防軍同樣在制服上繡有老鷹標記的黨徽,鷹爪下抓著勾十字徽,但不同之處在於其左右兩側鷹翅為菱形,且繡於左臂上方),或許是為了避免納粹黨圖驣出現的不得已作法吧?影片對國防軍軍官有正面的評價,至於黨衛軍當然就是不折不扣的壞蛋了,所以他一定要狠,酷及殘忍,但是最後都不得好死。
由於本片拍攝的十分成功,在數十年後也有了續集,1980年拍攝的《六壯士續集》(Force 10 From Navarone),名為六壯士續集,但與本片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片名中提到了那瓦隆),演員非原班人馬,拍攝公司也不相同(哥倫比亞與米高梅),只能說是藉《六壯士》名氣的狗尾續貂之作。
目前國內有公版DVD及原版三區DVD出售,公版的畫質與音效表現不盡理想,色調老舊,說明簡介更是亂掰一通,不忍卒睹。一區DVD也有中文字幕,但價格不低,所以選擇很多,網友們就各選所好吧。
(圖片待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