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wtaing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臺中市(水湳)
文章: 1,097
六壯士,巨星葛雷哥萊.畢克戰爭電影介紹之二

一、 前言
二戰時期,巴爾幹戰雲密佈,英國為確保地中海上的戰略優勢,派遣陸海空軍增援希臘,意圖箝制德國控制該地區。此舉卻導致德國進兵巴爾幹。希臘全國上下雖奮力抵抗,仍舊不敵德國鐵蹄,敗戰投降。英國聯軍陷入孤立無援,後撤無路,隨時有遭德軍殲滅之窘局,高層於是決定派遣特遣艦隊全力馳援,不計代價,以救出這些被圍困的部隊。但是德國在該地部署了兩門巨砲,勢必威脅特遣艦隊的行動,為了讓任務順利完成,由六名優秀人員組成的小組,已經祕密地出發,前往破壞巨砲。

二、 編導介紹
本片曾被視為是當代諜報戰爭片中的翹楚,影片英文原題是《那瓦隆的巨砲》(The Guns of Navaron)但是直接翻譯成中文可能不太吸引人,所以後來根據劇中人物特性翻成《六壯士》(因為有六個人,其實應該是八個人,但有兩位是女性,被排除在外),根據阿利斯泰爾.麥克萊恩的(Alistair MacLean)知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國內已有星光出版社翻譯出版(黃崧林翻譯),麥克萊恩的小說不少,其中《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s Dare)是另一部改拍成電影的成功之作。

《六壯士》是1961年家喻戶曉的電影,是哥倫比亞影片繼《桂河大橋》之後推出的又一部戰爭題材影片,兩片的製片人和編劇都是卡爾.福爾曼。該公司原定請加利.格蘭飾演凱西上尉一角,因為一些原因,這個角色最終落在了葛雷哥萊.畢克的名下。扮演米勒下士的大衛.尼文和扮演安德瑞亞的安東尼.昆等都是當時正走紅的明星。製作單位花了一年時間在希臘的羅德島拍攝完成,總計耗資六百萬美元(時值二億四千萬臺幣)。這筆投資相當值得,該片不僅贏得了一千三百萬美元的票房,並曾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剪接、配樂等獎項提名,最後拿下最佳電影特效獎。

導演傑李湯姆遜是動作片名導,另有「麥坎納淘金記」、「暴力先鋒」等代表作品。

三、 歷史背景
本片故事的發生地在希臘(首都雅典),希臘地處歐洲巴爾幹半島的南部,愛琴海諸島環繞四周。早在西元前3000年到西元前1000年間,距離希臘本島最遙遠的大島-克里特島上孕育出克里特文明(後衍生出民主理念);同時間,距離首都雅典約80哩的邁錫尼(Mycenae),也誕生邁錫尼文化(衍生出斯巴達式嚴酷軍事化教育),這兩大文明,分別對後世西方文明的建立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在二戰期間還是難逃德軍鐵蹄肆虐。其實一開始時希特勒對希臘並無太大興趣(征蘇才是他的主要目標)。導致德國進軍希臘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另一個是英國首相邱吉爾。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發動侵希之戰,但被希臘打敗,戰事拖延達半年之久,不得不向德國求援。另一方面,邱吉爾異想天開地要派兵前往希臘,他向希臘政府威脅利誘,終於在1941年3月7日讓五萬名英軍登陸希臘。但其所派兵力並不足以抵抗德軍,卻反使德國有入侵希臘之口實。1941年4月6日德國進攻希臘,4月23日希臘投降。英軍在希臘的登陸既不能幫助希臘抵抗德軍的侵入,反使巴爾幹人民飽受戰禍煎熬(這五萬人後來歷經第二次“敦克爾克”的撤退行動,勉強從海上逃出,約有一萬二千人被俘)。對英國本身而言,不僅損兵折將更犧牲了在非洲獲得勝利的機會,除了暫時滿足邱吉爾好大喜功的狂想以外,毫無其他的意義。

附帶一提,巴爾幹戰役的尾聲是克里特島之役。1941年5月21日,納粹德國為了攻佔希臘的克里特島,和駐守在當地的英軍聯軍(分別來自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等盟國)發生激烈衝突,雙方傷亡都相當慘重。當時納粹德軍派遣大批空降部隊、強行攻佔位於愛琴海南方的克里特島,不但遭到聯軍重創,當地民眾也奮勇抵抗,赤手空拳劫殺了不少困在樹上的納粹傘兵。不過德軍持續動員大軍,在第二天就以優勢武力佔領克里特島,不過雙方都付出慘重代價,總計有六千德軍與四千聯軍死於這場戰役。駐守在島上的三萬英國聯軍,還有不少人來不及撤退到埃及,而成為戰俘。

就歷史角度而言,英國實在有愧於希臘,且拍攝此片也有些誇大盟國功績及貶低德軍之意,劇中部份描述與史實不太相符。

未完待續
     
      
舊 2003-06-23, 10:40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wtaing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