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paihsi
一般液晶顯視器平均每日使用八小時, 可連續使用二十年之久, 但在一年後到兩至三年內, 多半開始會有壞點出現, 也就是說某些顯示點無法再忠實的顯現, 且這些壞點是無法避免的, 這是LCD顯示器中體質較差的液晶體的自然壽終所造成的, 並且無法修復, 只能整片換, 等於買新的一樣
因此, 可三年內接受壞點, 且三年後決定要換新顯示器者便可考慮選擇LCD顯示器, 反之若希望長時間使用的話, 仍值得回頭考慮傳統CRT顯示器
|
工研院宣佈開發出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技術,成功地展示出國內第一片彩色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面板,國內平面顯示器技術水準已與國際間尖端研究並駕齊驅之勢底定。
工研院此次成功展示的3.8吋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ssion Display;LTPS TFT AMOLED)面板,是在經濟部科專計畫支持下,為國內第一個展出的彩色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結合工研院電子所低溫多晶矽TFT技術與材料所全彩有機發光顯示器(簡稱OLED)材料技術,開發完成之主動式OLED顯示器,其解析度為配合小型攜帶式顯示器產品規格之QVGA (320*240)。此一顯示器技術,整合了材料所開發的「有機發光材料技術」以及電子所已有相當基礎的「低溫多晶矽」,可將掃瞄驅動電路直接製作於TFT玻璃基板上,除了達到有效減少面板驅動IC數目、降低材料與封裝成本外,更可增加產品之可靠度及輕薄短小化。
工電子所所長徐爵民表示,由於平面顯示器技術的蓬勃發展,國內除了有多家廠商投入TFT LCD技術開發之外,對於各種新興的平面顯示器技術的探索也不遺餘力。其中有機發光顯示器,相較於傳統之LCD顯示器,除了更輕薄外,更具有自發光、低功率消耗、不需背光源、無視角限制及高反應速率等優良特性,已被喻為下一世代平面顯示器技術的主流。而由於被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無法達成高解析度與大尺寸等要求,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AMOLED)技術已是必然的趨勢。此次結合電子所與材料所技術的研發成果展示,充分展現工研院跨所研發技術整合的綜效,也為國內正在積極起飛的平面顯示器產業提供了蓬勃發展的最佳技術後盾。
目前國際上有能力展示AMOLED顯示器的廠商僅Toshiba、Sony、Samsung與Sanyo等大公司,電子所展示之技術目前已與國際水準並駕齊驅,該項技術將可應用於中小尺寸可攜式電子產品,如手機、數位相機、 PD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