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jor Member 
			
		
			
			
								
	 |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子雲  
手上剛好有份資料... 
 
奶泡的形成,是因為牛奶加熱至40度C以上時,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膜,當薄膜在蒸氣的氣旋中包覆了空氣後,就形成了奶泡.但是,若把牛奶加熱超過75度C以上,或是加熱時間過長,則先前凝固成奶泡的蛋白質結構就開始崩解,奶泡開始變粗,變醜,口感就跟肥皂泡泡一樣,星巴克的蒸奶泡標準時間約六十秒,但要打得綿密細軟,應該再多17%的時間,約70秒... 
…恕刪… 
			
		 | 
	 
	 
  
奶泡不一定要在40℃以上才能打 
以全脂鮮奶而言(低脂的沒試過),溫度越低越好打 
不過沒辦法用蒸汽,只能用手動奶泡壺,比較麻煩 
夏天時用冰牛奶做ice latte,口感棒極!
 
不過如果要用全脂奶粉打奶泡,只能在超過40℃才能打了 
低溫之下,不管如何用力,都打不出一點奶泡
 
如果奶泡是受蛋白質所影響,那也許促成奶泡的蛋白質有兩種 
一種可在高溫促成奶泡,一種則是只在低溫促成奶泡 
但是因為奶粉是將鮮奶以高溫乾燥的方式製成 
所以破壞了低溫奶泡蛋白質,低溫下就打不出奶泡了…
 
To Snappy大大:
 卡布奇諾的由來(是Ed.大大提供的喔     )
 
拿鐵: 
法文的牛奶就是latte,因此加了很多牛奶的咖啡就被稱為拿鐵了 
(所以在法國,在咖啡館點latte,可能只會得到一杯牛奶,而不是咖啡牛奶)
 
至於其他的,小弟也不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