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現場
是為了在主觀的聆聽經驗中找尋客觀的比較基準
只是被談的“俗”了點、太“氾濫”了點、比較“膚淺”了點...
出發點總是沒錯
音樂與音響之間的爭論
下面這二位仁兄的討論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摘自
何博士討論區)
--------以下為網友“凡人”之發言-------------------------------------
先搞清楚, 是在聽音樂還是聽音響.
我們音樂人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是要聆賞者能瞭解創作內容
中所傳達的意境, 不用看文字介紹用聽的就能知道內容, 基
本上這創作就成功一半了. 至於那些所謂的 "細節" , 說實
話我們常看得莫名其妙, 哪時候有那麼多細節在作品中都不
知道. 細節; 那是 "聽音響" 的人所用的名詞.
一首成功的創作, 不論用何種機器播放, 都能讓聆賞者欣
賞到全部, 是音樂相關業者的目標. 出一個非得用高級音響
才能聽出內容的創作, 這不是好作品.
有空去聽聽音樂會或歌劇, 保證會是不一樣的感受. 那些
你用來評定音響品質的"雜音", 保證這時會討厭的不得了.
在看電影時有人吃東西, 有人咳嗽, 有人討論劇情你會覺得
怎樣? 同樣的聽音樂會時有拉椅子聲有翻樂譜聲有走路聲你
又會覺得怎樣? 今天聽音響放出來的音樂裡面有這些聲音卻
變成高興的像發現新大陸一樣????
所以我說"心態"有問題. 當然不是指精神錯亂什麼的, 而
是指對聽音樂的心態. 很多人都是這樣, 在音樂人眼中看來
是可悲與無奈. 有人放著整大段曲目不好好聆賞, 只等著聽
那很小聲的翻譜聲... 之前叫大家安靜..噓....然後瞪大眼
向眾人大喊 : 有沒有! 聽到了沒有.... 靠! 是在聽音樂
還是做聽力測驗? "聽音響" 的人個個興奮莫名, "聽音樂"
的面面相覷, 一臉苦笑. 只要S/N比別太差, 音量別太小,
要聽到那些聲音何難之有?
聽音樂不可否認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是像你聽交響樂可以
聽到頭皮發麻那肯定只有一件事: 你的音響壞了, 不然怎麼
會魔音傳腦? 還是什麼時候出了貞子交響曲, 哈! 若頭皮發
麻會令你愉快....如你說的: 喜歡就好. 但是不用費功夫花
錢買音響, 拿條電線接電往頭上插省事多了.
"音響只是手段, 音樂才是目的" 這句話大家都會講, 好好
想想函意是什麼.
---------------------------------------以下為網友“chris”的回覆------
我想我們的歧見又淪回一般的音樂人與音響人之爭。基本上我認同你的看法,10前我也的確如此。我本身學過大提琴,也参加過樂團,從前還在台北時一星期可以上音樂廳五、六次(那時候樂壇新秀才100元,學生打9折)。而我自己到現在仍在聽老掉牙的mono recording,留著一部LP不夠,2年前我還去買一部留聲機,因為很多我喜歡的SP錄音沒有CD再版發行。
前兩年誤交損友之後,我突然發現,一套能夠正確再生錄音現場的器材的確能夠讓我更加深入了解大師奏現場的情況。(不要告訴我你不知道呼吸換氣在演奏時的重要性)你要的是音樂本身,這是一個愛樂人的基本要求。我卻更加好奇這些早已凋零老大師在演奏當下的心境。甚至音樂與空間的互動、凝窒,都能夠讓我有置身在當下的感覺。所以你覺得我的心態有問題,那是因為你不了解、認識我而主觀對我妄下評語,不是嗎?
何博士是個有趣的人,但是他不善言詞,之前我對他也有偏見,不過到他那裡聽過音樂之後,跟他聊過天之後,我才比較了解他想表達什麼。至於他的說法正確與否,就看個人吧,儘管博士說了ALEPH許多問題,我還是很喜歡ALEPH,這是我的偏見,只要不傷人,不妨礙人,有何不可?
為我先前的魯莽留言向你致歉!
--------------------------------------------------------------------
能夠自己一個人聽的很爽,是一種快樂
能夠聽音樂之餘,充實音響方面的知識,進而更新軟硬體,也是一種收穫
今日大家在這裡相逢,因為我們都想做後者,否則談什麼音效呢?
當當後者,不過就怕“人云亦云、一知半解、自以為是”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