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Member
|
【Star Trek:精神分析報告】
The TYRANT's Movie Reviews2003.03.11
多年以來一直有兩股拉鋸的力量在Star Trek電影中上演,驚險對抗的精彩程度並不輸給電影本身,將之命名為正邪之戰或許有些武斷,因為這其實只是一部電影的兩個身份、互相競逐電影主導權的精神病理徵兆。
第一個人格是師承近半世紀前「星際爭霸戰」影集的硬式科幻小說傳統,哲學命題幾乎是跑不掉的絕對要件。架空的時間、空間、文化背景,拿來作為人類理智和情感的試煉場,正是這個科幻影集歷久不衰的獨特趣味所在。
第二個人格則是好萊塢傾向的。從一九七九年的電影版第一集「星艦迷航記」的三千五百萬天價預算(顯然受到兩年前星際大戰的鼓舞)開始,這個影集的電影化之路就和好萊塢主流電影風格糾纏不清。於是好萊塢式的幽默、好萊塢式的冒險、好萊塢式的風花雪月開始逐漸解除企業號的防護罩,一次又一次地入侵這艘原以科學探險為目的的太空船。
有趣的是這樣的拉鋸戰之中,有很多的證據顯示Star Trek之父Gene Roddenberry自己就是向好萊塢投誠的主要關係人。因為Roddenberry在世其間的幾部電影都有較多的類型電影元素,極端者如第四集「搶救未來」甚至索性放棄科幻題材轉向動作喜劇。不過,拋開Star Trek迷的個人因素,我不得不承認這個時期的Star Trek電影的確在說故事技巧和精準的娛樂性上更勝一籌,「搶救未來」也確實是讓人看得最開心的Star Trek電影(一億三千多萬的票房,派拉蒙當然也開心極了)。
Roddenberry之死是個出人意料的急轉彎。接手的製作人Rick Berman將Star Trek電影逐步拉回到硬式科幻的風格,同時間,派拉蒙的惡夢也立即開始。
從'94年的「日換星移」之後,電影的票房是一集不如一集,派拉蒙的行銷人員再也沒有辦法誘騙那些Star Trek基本教義派之外的普通觀眾進入戲院。三年一度的Star Trek電影終於變成那些Star Trek迷昂貴的私人聚會。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