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巧 剛剛才重看亂世兒女 對電影中的創作動機 跟影像語言 正在感嘆 就看到這標題被推了上來....................
promlin 提出的幾部電影也是我的聖經級的
如果你去推敲一部電影跟文學小說的創作年代..幾乎在 50 60 年代的創作小說 越來越少.....電影的興起 好萊塢整合的體制下 電影大前題下 文藝片要有個原創小說做底
於是 他們在籌備一部電影 想好了體材 類型 然後指派小說家 下好了定洋 量身定作了小說....經過一兩年的推廣 小說成氣候 於是順勢就拍了 電影 這是一種 製片策略。(但一般人會在雞跟旦問題混淆到)
因此 近代很多小說家 足不出戶 看電影 或看十八 九世紀的小說找靈感。
我從畢業到現在 感覺台灣 的文壇 就有這種嚴重的現象 幾乎創作小說快絕跡了....
這種來至西方電影的複製品 換上中國行為模式 經過 日式促銷包裝 就是台灣文壇主流
.... 這之所以會初次看 臥龍藏虎有那種 找到失散多年母親的親切感的原因。
我念書除了 閱讀 中國 三零 年代前的文學創作 受到悸動 就只鎖定 外國翻譯作品。
偶而工作上也會接觸到台灣的名家 都不談這題目,甚至偶而老闆要作些台灣小說轉成戲劇 ..我都把該作家靈感來源的外國小說或電影 給自己作強度洗腦後 再去著手該作家的作品賦予我的認知.以便更上一層樓成品。
前面Furier 提到的金 與 坡雖是性質相近 應該 無法相比 級數不同。 這尚待 Pomlin 查證年代跟創作先後次序來說明..........
亂世兒女真是偉大 因為這電影 才引起 後繼電影人去挖掘那時代小說謂為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