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 Member
|
轉貼自音響論壇...
解決中低頻駐波的方法 賴英智
中低頻駐波這麼可怕嗎﹖事實上每一個房間都有駐波產生,只是頻率分布得不一樣而已,越大的空間產生駐波的頻率越低,影響也就越小。要怎麼知道房間的駐波頻率呢﹖以房間最長邊的距離去除聲波每波秒鐘行進的度度340公尺就可以了。例如房間長有5公尺:340/5=68,以半波計算,在32Hz處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突起。而且駐波不是只有單一頻率,32Hz的倍數像60Hz、128Hz•••也都有較弱的駐波。還不僅如此,一個密閉空間有三組相對的牆面,所以會有三組不同的駐波產生。即使一對無響室中頻率響應量起來±0dB的超級喇叭,放到普通空間裡面,頻譜分析儀看起來低頻段仍然是高高低低,主要原因也就在這裡。
可惜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空間中產生的駐波頻率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當駐波能量集中在100Hz左右時,鼓點與隨後的鼓身共鳴會太過膨脹,甚至糊在一起只有轟的一聲。同時有貝斯與鼓聲出現時,兩者也容易混在一起而無法有清晰的旋律線。這時候人聲通常也帶著一些鼻音,好像感冒沒吃藥似的,根本談不上透明度與細節。萬一這個駐波能量太強,音響根本就無法開大聲聽,否則只怕窗子、櫃子都會跟著一起震動。在臺灣的居家空間裡,最常出現的惱人駐波大約是50Hz左右,找一張測試片來試試就知道了,通常在這附近正弦波訊號會震得滿屋子嘎嘎響。要避免的最好方法當然是規劃專用音響空間,例如1:1.25:1.6與1:1.6:2.5的黃金比例興建音響,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也是這麼建議的,不過公寓族根本不可能圓夢,所以就別提了。你也可以從選擇大小合適的喇叭著手,避免貪心過頭,在三坪大的空間裡硬要擠進超低音。另外就是得用一些道具來克服。
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對付中低頻駐波,擴散要比吸收要來得有效。在專業錄音室、小型演奏廳裡,他們對付駐波另有一套方法,也就是量身建造的低頻空箱。這種空箱的製造有一套公式可以計算,材料以MDF板為主,裡面再塞進玻璃纖維棉。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某一特定範圍頻率,當聲波進入空箱後會因能量轉換作用被衰減、吸收。需要計算的理由則是每個空間的條件都不同,需要衰減的頻率與能量多寡也不一樣,所以這種東西無法大量生產。錄音室的控制間裡頂多不過六坪大,卻能完整而平直的聽到20Hz極低頻,主要祕訣就在這裡。
那麼家中也如法炮製吸收不就行了﹖不行。市售的吸音材料如防火的Sonex,最厚的一種吸收頻率不過到500Hz左右,濫用這種吸音材料,說不定低頻駐波沒解決,反而連寶貴的中頻通通犧牲掉了。在水泥牆上另外加上木材隔板是個方法,不過一則工程較浩大,二來你無法確知會吸收掉什麼頻率(絕少有單一頻率的吸收材料)。製造大曲面的圓弧也是方式之一,不過要改變100Hz的聲波路徑,所需要的曲面是1.7公尺(340/100/2),你的房間能做幾個﹖比較實用的方式是在房間的角落擺一些空箱、木櫃,或者擺一些質量大的物體,像是裝滿書的盒子、實木做的椅子等。這些道具都具有吸收,或者打散駐波的效用,但是著力點是在哪一個頻率,影響的程度有多少,都必須你自己試過才知道。以堅固材料釘做的木櫃相當好用,它可以說就是錄音室裡低頻空箱的翻版,不論裡面用來關空氣或放置唱片,都蠻理想的。要注意的是木櫃需要一個個搬進去嘗試,大而無當會有副作用。另外,擺幾個大型沙發也有部份效果。
總共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刖後挪移、左右晃動,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體力勞動。由於羅華擴散板實在太大了,常常換個位置連器材都要跟著搬家,而這些後級擴大機動輒動五、六十公斤以上,幸好現在天氣還算涼爽,要不然一定中暑。在我的大聆聽室內,羅華擴散板並沒有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應該說是原來這個空間中就沒有什麼嚴重的低頻駐波,所以無法讓它發揮實力。不過仔細比較,仍然會發現,從中頻以下的聲音整個輕鬆起來了,Dorian的聖賞「管風琴」交響曲依然極低頻造成的空氣波動,但能量平均擴散開了;RR的「Beachcomber」大鼓打下去同樣會搖動地板,但令人作嘔的刺激感減少了;Telarc的「星艦歷險記」特殊效果聲勢嚇人,但洶湧的震波比較不會讓不臟六腑翻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