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delies
Elite Member
 
adelies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說了一堆,好像和 C1 和 C2 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上面主要目的除了告訴大家 CD 其實存在有許多「錯誤」,就算上面所有的「坑」都正確,也會有 Jitter 的問題,加上人有失手、馬有失蹄,當「坑」有錯誤時更需要一些機制來復原您寶貴的資料!

CD 光碟上目前使用的錯誤檢偵機制叫做 CIRC (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並有兩層 (Layer) 的錯誤更正,就是所謂的 C1/C2:

C1:負責最底層的位元 (bit) 錯誤更正
C2:負責每個 Frame (框架) 的位元組 (byte) 錯誤更正 (1 Frame = 24 bytes; 1 Block = 98 frames = 2352 bytes)

附註:再下去的內容小弟也是看的霧颯颯,而且一般人也不需要知道那樣多,所以略過。(其實是小弟想偷懶... )

至於什麼是 Block 呢?您可以把他想成是 CD 裡面一個單位的固定紀錄大小,大小就是 2352 Bytes (最後一個枯燥的部分)。在「資料 CD」中,事實上只用了其中的 2048 Bytes,剩下來的 276 Byte 以及 4Byte 分別裝了 ECC (Error Correcting Code) 及 EDC (Error Detection Codes),等於又加了一層錯誤回復的機制,讓您的資料有更安全的保障!

但是「音樂 CD」不一樣,為了塞入更長的音樂,當初制定規格時,是把這 2352 Bytes 的資料通通拿來記錄「音樂」,沒有像「資料 CD」有 ECC/EDC 的機制,所以,如果連 C2 都發生不可還原的錯誤 (就是無法藉由錯誤更正回復原始正確的資料) 時,Player 會用內插法去試圖「假想」出原始的聲音波形,如果情況再更嚴重一點,Player 也只好兩手一攤,您就可能會聽到討厭的「喀」一聲!

所以,C1 C2 的錯誤在「音樂 CD」的重要性會比「資料 CD」來的大,而 C1 C2 的值和燒錄機、燒錄片、燒錄速度、燒錄環境... 等都有關,所以,您才會看到每次這類的測試,不是用不同燒錄機測試 (但固定燒錄速度、燒錄片)、就是用不同燒錄片 (但固定燒錄機、燒錄速度)、或者用不同的燒錄速度 (但固定燒錄機、燒錄片) 來做測試,看到底怎樣的組合會讓 C1/C2 的值降低。

希望小弟這樣的解說,能讓大家「比較」看的懂相關的測試,而隨著高倍速的機種問世,燒錄的速度是提升了,但燒錄的品質有嗎?這點是值得大家懷疑與深思的問題!畢竟,可能廠商能做出 100X 的燒錄機,可以在 1 分鐘內燒錄完畢,但是,如果這樣的燒錄機只能保證「資料」能夠存活三天,您∼敢用嗎?跳回現實,如果您的光碟片燒了您的珍貴照片、資料,但是過了一兩年後,發現啥都讀不到,心裡的感受,不是在燒錄時少一、兩分鐘的快感所能彌補的!當然,如果您是不可能的任務裡面的阿湯哥,每次看完後都要立即銷毀資料,那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了...


PS: 菜鳥試貼,有錯請告知,謝謝...


附錄:以上文章,摘錄/翻譯自以下網頁:

Andy McFadden's: CD-Recordable FAQ
Andy McFadden's: CD-Recordable FAQ (中文版 from Goldentimes)
Writing Quality
Frequency Asked Questions about Compact Discs
•1bits 燒錄儲存討論區:C1 和 C2 要低的理由
•PCZone 光碟燒錄技術討論版:光碟裡頭的東東 Part1
•PCZone 光碟燒錄技術討論版:光碟裡頭的東東 Part2
•PCZone 光碟燒錄技術討論版:光碟裡頭的東東 Part3

...
     
      
舊 2002-07-16, 08:47 PM #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delies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