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C1、C2」是幹嘛的,簡單說來,就是一種 CD 上用的錯誤檢查/修復機制 (Error Correction)。
以下節錄一段 Piano 網友在 PCZone 的文章「
光碟裡頭的東東 Part1」:
引用:
... 光碟片儲存資料的方式,乃是在塑膠基板上刻錄一條帶有大大小小坑洞的溝軌,以螺旋方式繞著碟片中心由內向外延續而出,如以讀取面來看的話,其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而雷射頭便是把雷射光投射到此溝軌上,因為溝軌本身具有凹凸的坑洞起伏,所以會造成反射光有強弱的差異變化,然後再利用偵測元件 (Photo Detector) 接收這些反射光,送入訊號解析元件後解成有用的資料。
而溝軌要刻成螺旋線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碟片一邊旋轉的同時,讓雷射頭可以依軌道緩緩由內圈讀取到外圈,這也同時暗示了一個特性,那就是雖然同樣是一張 12 公分的碟片,但如果溝軌的密度比較大,表示可以塞入較長的螺旋線,所以可以創造出容量較大的碟片,像是 74 分鐘的螺旋線至少 6216 公尺,但 80 分鐘就至少需 6720 公尺以上。當然太大的溝軌密度也會有問題發生,那代表溝軌間的距離必須更小 (Track Pitch),也就是雷射頭必須具備更精準的鎖尋軌能力,但這不是每台光碟機都可以達到的!
此外密佈在溝軌上的坑洞,它們的外型好壞也會影響到雷射光的反射效果,除了會影響到鎖尋軌表現之外,還會進一步影響資料訊號的判讀。理論上要讓雷射反光產生明顯的強弱差異,其原理便是利用坑洞深度的大小達成,透過坑與平面具有 1/4 雷射波長的深度差,可以造成坑反射訊號與平面反射訊號具有 180 度的相位差,然後去和投入光進行增消干涉,便可呈現極強與極弱的差距,讓 Photo Detector容易偵測出來,也就是抓得到溝軌的位置,以及明顯起伏的資料訊號。
坑洞深度的造成,其原先便已經刻好在複製模片上 (Stamper),然後再利用射出成型得到碟片塑膠基板,所以基板上的坑洞是從模片上拷貝出來的。可惜以目前的碟片射出機在講求快速製造的情況下,一般都會造成碟片外圍的坑洞成型較差,進而影響碟片外圈的讀取效果,這一部份是許多光碟製造業一直再持續改進的課題。而以上述的介紹看來,除了射出製程的好壞會影響溝軌之外,假如模片在刻製的過程中控制不佳,其結果也會嚴重影響到溝軌的複製。
坑洞除了深度會影響碟片讀取之外,其坑的長度也是一個重要因子... (全文請參閱連結部分)
|
上圖便是 CD 上面的坑洞示意圖 (出自 CDRInfo 網站),但是,試想要在一塊那樣小的範圍裡面「刻上」無數的洞,很難去控制每個坑的大小、間距都一模一樣,所以造成所謂「Jitter」的現象:
機器判別 0 與 1 的方式示意圖:(From ~ CDRInfo 網站)
上圖就是因為坑的大小、間距... 等不同,所以 0 與 1 的判定不可能完全遵守完美的時序,用白話文說∼
各位都有手錶吧!假設今天台灣所有人約定好在中午 12:00 一起跳起來,並只有兩種高度,一個是 10cm,一個是 20cm,但是結果絕對會有誤差!因為:
1. 每個人的手錶不可能完全和「中原標準時間」一麼一樣。
2. 每個人看到手錶、到跳起來,中間的反應時間也不一樣。
3. 每個人都只能儘量跳到符合標準的高度,但是不可能正好是 10cm、20cm。
同樣的道理,CD 上面的坑的大小、間距都不可能一模一樣,所以,在讀取時就會產生「Jitter」這種時序誤差!而像 Yamaha 的 Audio Master 燒錄技術,就是把坑的大小拉大,減小 Jitter 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