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設備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9)
- - 澄清幾個觀念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13231)
|
---|
澄清幾個觀念
有幾個觀念澄清一下
1.校色是讓顏色 " 正確 " 而不是讓顏色鮮豔討喜 繪圖工作要的是 正確 而不是討喜 要鮮豔 將彩度調高即可 不需校色 如果螢幕顯示得較現實環境鮮豔 那是不正確的 2.除非拿來看傳統類比電視 或者螢幕顯示出來的顏色不正確 否則一般很難看到所謂的 " 廣色域 " 一般人很少能接觸到未經破壞的 Adobe RGB 照片 一般數位相機都是 sRGB 而且照片都是經過壓縮的 JPEG 顏色上已遭破壞 網路上的圖片更不用說了 3.目前液晶螢幕最弱的還是 層次 要評判一台液晶螢幕的好壞 最簡單的就是 在 適合的 相同的 亮度下 層次越多 細節越多 越好 廣色域 與 層次 那個對畫質影響較大 ? 將顯示設定設為 16 色或 256 色感受一下即可 業代 與 真實使用者 所發的文 其內容與強調處的不同在哪裡 各位看倌 自己判斷一下 |
JPEG 不代表就是破壞性壓縮,一般數位相機雖然用 JPEG 來儲存檔案,但並沒有用破壞性壓縮。
|
儲存格式要達到無失真才能稱為「非破壞性壓縮」,很可惜的,JPEG並不是,這也是
為什麼過去有些相機可選擇TIFF格式的原因。 當然,後來的高階相機都提供RAW檔功能囉。 無論如何,JPEG的確屬於破壞性壓縮。 |
JPEG應該算破壞性壓縮吧,JPEG壓縮過後的東西部能還原回來吧
|
JPG的原始格式就是破壞性壓縮了,只是壓縮比例有多高的問題而已~
而被破壞性壓縮以後的細節是不能"修補"回來的,如果可以還原那就不會被冠上"破壞性"三個字了, 主要在於色階的減少來縮小圖片的檔案大小。 的確也有非破壞性壓縮就是TIF... BMP則是不壓縮... 而RAW...則根本不算是個圖檔~ |
引用:
PhotoImpact的書籍有說到 JPG壓縮率驚人,但是JPG格式是屬於破壞性壓縮,再存檔時會捨棄一些像素,最好在編修工作完成後再存成JPG格式,否則會造成細節大量流失,品質越來越差。 編修中途要暫存檔案,一定要使用非破壞性壓縮的檔案格式,例如:TIF :fear: |
請問什麼是LCD的層次and細節?
|
按錯誤po :ase :ase
|
引用:
此方面一般指的是對比,在Gamma都很正確的情況下 黑色越深、白色越白,能呈現的影像就越立體 相關的比較圖可以在EIZO的網站查詢到 http://www.eizo.com.tw/lcd/function...function.htm#02 但是廣色域不重要嗎?就算相同面板,同一張照片,顏色飽和度還是會差很多吧 :rolleyes: 拿一個我遇過比較好玩的例子 我使用i1測量SHARP LC-26GA5T色差輸入和DVI輸入的差異 測量之前我早就已經懷疑為什麼LC-26GA5T色差輸入老是比DVI好很多 測量結果: DVI輸入:對比約550:1,色域約只有sRGB的水準 :think: 色差輸入:對比約400~450:1,色域…… :shock: (這還不是最大的色域) ![]() 即使和相同對比的ACD20吋比較(名實和符的400:1) 在相同的相片呈現上,ACD還是很明顯無法和LC-26GA5T相提並論 |
引用:
這是對比吧 不是層次 層次就是漸層 一般適合的亮度下 由黑到灰到白 以數值方式填入共 256 個灰階 由感光器測量或眼睛去看 數得出越多階越好 其具體影響就是細節 例如同樣一張頭髮照片 好的螢幕看起來不但有光澤而且絲絲入扣 不好的螢幕則看起來黑黑一片 我的螢幕 DELL 2407 在 RGB 30 以下 和 250 以上就葛屁了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14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