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轉貼]台灣電影:你倒底要自慰到什麼時候?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487127)
|
---|
[轉貼]台灣電影:你倒底要自慰到什麼時候?
我覺得這一個文章一定出自於國人之手, 只可惜是在對岸才有在發表這個內容, 貼出來給大家看看? 看看這個變態的社會到底變態到什麼程度? 也為我們的將來感到憂心.... 注意您的心態, 我們是懂得自己檢討的民族. 不然就當我前面的話都沒有說. 片名中因翻譯之不同, 有不同的名詞. 台灣電影:你倒底要自慰到什麼時候? 作者:暗地妖嬈 來源:網易娛樂 現在我們總是力捧周星馳出來的每一部電影,然後順帶罵罵王家衛的《2046》如何爛,跟著全中國去討厭章子怡以為那是流行,接著就嘆息香港電影一舉不振,看看張愛玲的小說就以為能評全部文藝片,曉得蔡明亮就當自己是對藝術電影瞭如指掌了,白靈一把老皮老臉穿個透明也能當熱門。我們這兩年對於電影的情感是極奇怪而無聊的,而和我們只隔一灘淺水的台灣,那曾經出過《暗戀桃花源》、《搭錯車》、大部份我們熱愛過的瓊瑤電影,讓我們一哭到底的《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寶地,如今的慘淡與荒涼卻從沒有人去關注。 今天很偶然地看了《十七歲的天空》,看得我想把電腦砸了。自從李安的《喜宴》上桌後,同性戀題材變得不再禁忌,而是隨著這部電影的名聲張揚起來了。於是有了後來的很多諸如《豔光四射歌舞團》之流的電影,連難得拍個關於成長故事的《藍色大門》也非要拉上一個關於同性戀情結的話題。再看這個《十七歲的天空》,完全就是同志青春偶像版的電影,把同志放在一個輕鬆到輕浮的地步,然後再裝模作樣的按上個完美結局,這樣的電影讓我哭笑不得。 台灣也許是離日本太近,受到這個小島國那些極端變態思想太嚴重了,所以拍什麼也非要戴上個「同性戀」的內容,彷彿這樣做就能把電影變得有深度。《夜奔》也就罷了,反正就是打著文藝到底的旗號在表現同志情結。陳國富的《徵婚啟事》中也非要劉若英的好友最後自曝自己是同志,《候鳥》裡邊歸亞蕾也一臉憂心重重地跟女兒講懷疑她老公是同性戀。《美麗的故事》裡兩個女孩在大談特談帥哥和初戀之後覺得找到了知已,於是知已變成同性戀。張艾嘉後來大概也怒了,人人都能同性戀,老娘我照樣也能玩,於是《20、30、40》裡面讓李心潔吻她的好朋友,本來就是描寫普通女人的心態心事,可是像給初生嬰兒嘴裡強塞進一個酒瓶一樣,她硬生生把同志情結放入這部電影,好像在完成某個儀式一樣。 後來我看了蔡康永的《那些男孩教我的事》,然後心中大驚,因為根據此公的描寫,台灣應該滿大街全是同志。如果真是那樣,那《十七歲的天空》這樣自由的同志戀情也許的的確確是不奇怪了,同樣這部電影本身無聊而垃圾的事實不可改變,題材演員劇情換成異性就是白開水,所以楊佑寧的選擇為他得來一個新人獎也讓我覺得奇怪極了。當時我看到另一個豔裝歌舞的陳煜明在台下笑得無奈,就在想同樣是演同志戲,還不如索性像他這樣本色倒讓我信服了。 可能有不少人想到要抬出楊德昌或者蔡明亮救場了,更有甚者就乾脆會提侯孝賢。我只想問題,侯孝賢也好,蔡明亮也好,哪一位的電影是票房大紅的?藝術與商業在台灣已經被硬生生拉成兩截,似乎到現在也沒有相交的一天。票房不好就會窮,這是常理。所以蔡明亮還是拍那些小成本,用一個固定演員,走走停停完成他的夢想。而侯孝賢似乎更藝術一些,他的名聲在外,哪怕是請了梁朝偉和李嘉欣這樣有商業價值的明星,他也只拍自己的個性化電影,卻不明白小津安二朗的時代早已過去了,在他爭得眾多國際榮譽時,整個台灣電影其實就只給我們留下了「悶片」的印像。至於「大片」於台灣來講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於是放眼望去,台灣電影要藝術要得獎可以,但是別指望票房,與電影血肉相連的所謂「觀眾囗味」就別想了。要票房也行,搞幾個靚男靚女演演同志,搞個把話題吸引點人氣。可憐啊,我寧願當年林青霞與秦漢那些哭哭泣泣的瓊瑤戲來唱主角,起碼大批人去電影院看,台詞主題歌也是耳熟能詳。台灣電影就像一個賣藝不賣身的藝妓,明明也是「雞」卻非要裝高貴,不肯脫。可是市場的需求與台灣電影業的荒涼是矛盾的兩種狀態,不得以之下照樣《豔光四射歌舞團》也能評為台灣的最佳電影,那絕對是一種「自慰」的表現。 難道他們都忘記了李安除了《喜宴》還有儒家思想濃厚的《飲食男女》、《推手》?現在甚至要台灣拿出一部纏綿徘側的青春偶像電影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一定要像日本一樣搞出點脫離人倫天理的情節,這樣才能算有「搞頭」的。這樣的發育不良的台灣電影你還有期待嗎? 那曾經出過無數言情經典,產生過「國家級」明星的台灣電影業啊,你倒底要自慰到什麼時候啊?! |
這轉載文章的內容,說的完全透徹,我非常認同。
不過跟大局趨勢起不了任何作用。 台灣電影 早期是 --大學生不看國片 中期是 --大家習慣不看國片 後期是 --同性戀傾向才看國片 今後是 --罵死去的國片是一種時尚..練練打字輸入。 陰天罵孩子閒者也閒者。 |
批評的方向頗莫名奇妙的文章...
國片的同志題材確實是過多 不過也用不著如此批評 我猜該文作者大概有恐同症吧 :rolleyes: 純個人觀感 |
這篇文章跟本不明所以,講什麼侯孝賢也好,蔡明亮也好,哪一位的電影是票房大紅的?
那李安的推手,又何曾票房大紅過?每一部電影都有他的價值,票房紅不紅,就代表唯一的價值嗎? |
這篇作者看過的台灣片還不夠多, 立論過於偏頗.
最近看過幾部不錯的台灣片, 例如: "黑狗來了", "台北21", "愛情靈藥", "夢遊夏威夷"..... 都沒有什麼同志情節..... 所以, 此篇看看就好啦!!! |
台灣電影沒有作者所說的那麼差啦
不過近年來,台灣電影或綜藝節目總拿同性戀這個題材說事,確實讓人覺得很奇怪。 在臺面上為數不多的台灣電影中,能讓我印象深刻大聲叫好的,恐怕還是那部在台灣默默無聞而在大陸大紅大紫的《媽媽再愛我一次》 |
不只是電影,連小說也是一堆同志情節!!!
好像不寫同志就出不了書似的!!搞什麼嘛,關懷弱勢是沒錯,可一天到晚搬出來談,大家看了也會煩!!! 另外,若台灣拍的出一步有"征服情海"這種類型的片子,應該是可以大賣的!! 故事淺顯易懂,又溫馨又浪漫又勵志!!!又不會讓人覺得在說教,又不會故弄玄虛!! 台灣導演有個毛病就是愛裝老練,愛搞玄虛,看多了也是會膩的!!!! |
「同志題材」跟「國片積弱不振」兩件事情沒有直接的關聯吧••••也跟「變態的社會」沒有關聯吧•••
那那些情慾更開放的歐洲片該怎麼算••• 90年代的許多香港奇案片,性暴片也很多呢,那個時候的香港人比較變態? 不過,我也承認應該會有人單純為了噱頭而噱頭。 不過也不是說台灣導演沒心要朝大眾發展,其實還是有一些的 只是資源太少,幾乎「每週」(搞不好有每天)都有商業電影的點子在業界流產 因為沒人有能力和資源承擔票房失利的風險 其實就是心有餘卻力不足 題外話:看了今天蘋果頭條,想到:「噱頭宣傳」時代來臨了 |
這篇文章某些論點不錯,但是真的流露一股濃的化不開的同性戀焦慮
和莫名其妙的仇日: 台灣同志片多是受日本影響? 日本都在搞出脫離人倫天理的情節? 他是說可魯?還是花與愛麗絲? 這篇文,絕對不是住在台灣的人寫的 |
本文把日本講成一個變態的小島國........令人難以忍受 也難以接受 :mad: :mad: :nonono: !!!
日本片固然是不少變態情節,但是日本片裡面講江湖道義 講人情義理 講家庭倫理 講父慈子孝 講友情愛情 講捨身取義的片子比比皆是 而且還常常拍得比中國片深入!!! 把日本片看扁看偏 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觀影角度!! :think: :think: :think: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12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