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為什麼有人認為.特斯拉會是最好的電動車(8年開21萬)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99188)
|
---|
引用:
電漿台灣的友達光電也有在研發。 忘記後來有沒有量產。 https://www.auo.com/zh-TW/News_Arch...nology_20020730 引用:
|
引用:
華映有量產電漿面板喔 但是LCD的降價速度太快了 |
引用:
有些兩三年就換車的其實是租的。 |
華映的電漿技術
好像是日立的技術授權 台灣幾十年以來 基本上沒啥獨創的專屬技術 都跟著日本的工業發展 這也是台灣產業 每一年要給日本賺走好幾百億美金的主因 |
氫氣最大問題是沒有自然產生的液態氫。
現有的液態氫主要是在石化處理過程產生的副產品,或者是靠著電解來取得。 但不論哪種方式,都是非常不環保的。因為都是消耗了大量電力才把氫液態化。然後再靠氫氣引擎用不是100%效率的方式再轉成電。更不用說還是需要複雜的物流系統把液態氫運輸到各地。 確實可以做到in-situ的電解系統。但那系統的規模也是很可觀的。需要很大的空間。在空曠的地方也就算了。城市裡吋土吋金。怎麼可能做in-situ的電解系統? 那問題來了,既然要消耗大量的電以及其他資源來產生液態氫,還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運輸跟保存它,最後再轉回電。那為什麼不乾脆直接用電就好了? 液態氫好處是比較像傳統石油。車廠的整套系統可以沿用。還是自己專注造車。其他的問題讓其他人去考慮。但假如追根究柢,從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來討論的話,那氫氣系統就有一種多此一舉的感覺。 但並不是說液態氫沒有它的用途。某些使用,譬如飛機,他們使用液態氫是很有道理的。用多少載多少。不用載一堆電池。然後機場是全部的飛機匯集的地方。直接本地做一個in-situ的電解設備也可以(假如運輸液態氫不符合經濟效益的話)。 但用在車上是很傻的一種應用。 |
![]() 人類的現代生活 很多東西的原料都來自於石油 即使全轉到電動車 這些東西都能找到石油以外的替代品嗎? 成本是不是又要翻好幾倍? 我是覺得即使氫能是石化處理產生的 也是能找個方向做看看 反正人類現在就無法脫離石油提供的便利生活 :rolleyes: |
引用:
現在在做的,就是試著將生活脫離石油。假如石油的需求減小了,那開採就會少了。因為價格是供需來決定的。假如需求大量減少,供給不跟著減少,那價格就要大跌。 更清楚的說,其實現在很多從石油產生的產品,並非原本就有的。而是因為對油有需求,所以人類去做了更多研究,看石油還能夠用來作什麼。 繼續使用石油,只是對環境造成更大影響。現在每年都是該冷的地方不冷。該熱的地方不熱。然後影響雨季等。它確實方便。但應該要慢慢脫離。 假如核融合技術能夠商轉,那更是有幾乎取之不盡的便宜能源。到那個時候用油還有意思嗎?完全沒有。 |
不管燃油車、純電車、氫能車
只要量大都會有各種原料、污染問題 就看誰能進步的快、相關問題比別的方案少 馬斯克再批氫能愚蠢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9...n-msuk-hydrogen 馬斯克在2022年的未來汽車峰會上提到,他已被詢問多次對於氫能的看法,但不管怎麼再次強調都不為過──氫能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儲能技術,「我能被問過100次、200次了,但不管說多少次都不夠,如果你想要一種儲能手段,氫是很糟糕的選擇。」 根據《CNBC》報導,馬斯克指出,氫能需要很大量的空間儲存,即使是液態的形式,都需要龐大的儲存槽,若是氣體的形式那更是需要大上許多的儲存空間。 不像各種綠能在大自然中俯拾皆是,氫鮮少單獨存在於自然界。馬斯克提到,氫的產生幾乎都靠人工製造,「它不會自然出現在地球上,所以你不是靠電解水產生,就是得靠裂化氫化物。」 「而裂化氫化物,同樣沒有解決化石燃料的問題,而且效率很差。」馬斯克評論。 就如馬斯克所說,目前99.6%的氫都是來自裂化氫化物,且大約71%都是沒有處理碳排放的「灰氫」,目前的氫仍然非常高污染,完全沒辦法實現降低碳排放的目標。 近年掀起風潮的「綠氫」,則是採用電解水的方式製造,希望結合綠能打造更安靜、低碳排的氫能技術,然而由於綠氫的價格過於高昂,遲遲難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目前在氫能中的占比仍然不到1%。 雖然綠氫成功吸引部份企業投入,但馬斯克仍然對此嗤之以鼻。「電解的效率很差。」馬斯克說,「如果你真的花費大量能源電解氫和氧,接著你還得將氫氧分離並加壓──這也得花費巨大能量。」 「如果還得將氫液化……哦我的天。生產氫並液化的能量非常驚人,這是我能想的最愚蠢的儲能方式。」馬斯克批評。 去年3月,福斯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曾評論,氫能並不適合用於車輛,並認為即使再過10年也不會有顯著發展。當時馬斯克也響應迪斯的說法,猛轟燃料電池對車來說是個愚蠢選擇,甚至火箭也不適合使用。 氫能最大的軟肋就在於能量轉換效率不佳。《富比士》指出,從石油到電動車的過程,大約只損失了20%到30%的能源,但氫能車的話損失則高達70%以上。電力轉換為氫能再轉換為電力,這個過程永遠沒辦法比直接為電池充電耗損更少。 |
引用:
石油做成產品,而不是當燃料燒掉的話,並不會有將遠古封存的碳,排放到大氣的問題。 |
突然想起林志穎出車禍的事,電池車撞車就電池燒起來,動作快以點還可以把駕駛救出來.
那氫氣汽車撞車的反應是甚麼?駕駛有機會跑出來?還是就地火葬?順帶把周圍10公尺內的車子燒掉?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00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