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電影~大敵當前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3195)
|
---|
引用:
美國也是這樣 可是我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對的 因為如果我站在他們的立場我也會這樣做 |
這片不錯啊!就娛樂的角度來看,是戰爭片的另一種呈現,要說跟歷史的吻合度,我想歷史都是人寫的,後代的人怎麼看各有不同吧!
|
引用:
嗯! 看看中國的'戰國策'記載的歷史, 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 |
引用:
任何國家在考量自身利益及戰略地位時,哪一個不會以做出類似的策略,只是看你站在哪一個國家的觀點去看,所以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電影表現的不一定要和歷史吻合,也不一定要對歷史始作出交代,從影片衍伸到類似[導演刻意扭曲事實,實在居心不良]等觀感,實在令人不解,同時我也不認為一部影片可以對觀眾產生多大的[洗腦效應],端看看倌如何接受導演的資訊,從影片討論當時政治軍事背景是饒富趣味的,但若預設導演的立場來看,只怕會失去[電影的樂趣] 另外,我實在不看李敖的節目,所以真的沒聽過相關的密約... |
電影就是電影純娛樂,只要看的高興就好!何必那麼認真ㄋ?
我還是對本片的那一段嘿休~~嘿休!!!感到意猶未盡,真佩服導演的功力,在3點不漏的情況下讓觀眾看的血脈噴張,慾望無窮,真的比看***還過癮. 純個人關感錯了別打我喔!:D |
這部電影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史達林格勒之役)為背景...
講述的也是真實的人物(男主角瓦西里等)..... 所以導演在處理全片中有關敵我雙方(德蘇)時理應小心為是 否則就很容易被意識形態上同情或偏向某一方的觀眾所誤解....甚至以為是刻意的污衊....不過還好的是這部電影中的兩個國家都已經消失了(納粹德國戰敗,蘇共也下臺了)....所以爭議性比較不大....可以討論的空間還很大(還有很多事實尚未揭露)....歐戰爆發後法國淪陷...英國孤軍對抗德國,德國也已有登陸英國本土的計劃,故英國一直希望蘇聯(或其它歐陸國家)與德國開戰以減輕自己的壓力...邱吉爾很早就透過各種管道警告過史達林德國將會攻打蘇聯...無奈的是一方面史達林不太相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另一方面自己與德國簽定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也讓他誤判德國不會輕易發動戰爭(更重要的是當時他正在鞏固領導中心誅殺軍中異己)....這些電影中不會提....很多人也不會去瞭解....因為電影只不過就是娛樂的嗎?不是嗎....這一點見仁見智....端看個人的想法....所以不用去強求每個人!!! 但是所謂的"電影表現的不一定要和歷史吻合,也不一定要對歷史作出交代"這句話個人實在不太認同....這已經誤解了藝術與歷史間的界限...應該是在不違背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導演可以做出無限的想像與發揮(這點才是藝術)...否則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去年年度被眾網友批評的最慘的"珍珠港"一片實在就顯得非常的冤枉....因為它並沒有違背上述的這句話!!! |
引用: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檢視,許多導演都不應該拍片了, [雍正皇朝]與[康熙帝國]堪稱歷史劇的經典,但他為了戲劇的效果,也沒有辦法100%吻合史實, 盧貝松企圖用不同角度與方向去闡述[聖女貞德]的歷史,又和實際事實相差多少,但會不會影響一部戲劇或是電影的成就? [珍珠港]一片被網友批評的多,讚美的少,但影響他的娛樂性與商業利潤嗎?不會的.正因為電影蘊含各種不同的思考與內容,才加深了電影的多元化,畢竟電影和紀錄片是不一樣的,導演不能期望觀眾在進戲院前需做過多少功課,更不能要求觀眾必須贊同編劇的安排,所以反過來我們能要求導演應該怎樣拍嗎?唯一的方法是不進電影院罷了! 電影再嚴肅,再考據,都不能完全擺脫娛樂的本質,只是你的比重要佔多少罷了? 看電影,我從不嚴肅背後的歷史,我只在乎導演的特質!;) |
主角玉照
附上真實主角玉照一張
![]() |
死協和,都1月21日了,
在光華商圈都還買不到"大敵當前"! |
引用:
看了這些話,也忍不住要說,希望不會得罪人。 首先,俄國全力對抗德國的主要原因,真的是因為有所謂的「英俄密約」或是英美軍援蘇聯的緣故?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之嫌。 從歷史背景看,日爾曼民族與斯拉夫民族自中世紀以來就已結下世仇,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更使得仇恨難以化解。這使的俄國人不可能全然接受德國人的統治。 而納粹種族優越感的本質,也使的他們無法成為成為一個偉大的得人望的統治者。否則,當初德國入侵之初,俄國境內多少部隊,以及非俄羅斯民族(如烏克蘭、歌薩克人、克爾馬克蒙古人等)將德軍視為解放者,聞風投降,但是希特勒卻明令不許招撫這些他眼中的次等民族,甚至加以虐殺,使得後來意志不堅的人,都寧可聽史達林的命令,與德國作戰。德國的蘇聯戰俘營死亡率高過蘇聯的得軍戰俘營。對蘇聯人而言,德國人是無情的侵略者(從東線上雙方極其野蠻的作風,也確實如此),這場戰爭是存亡之爭了,不管英美是否要援助,都必須決一死戰。部分史家也認為,如果不是希特勒與納粹的種族政策導致蘇聯民眾的仇恨意識升高,德國即使有初期的戰略錯誤,仍有可能贏得戰爭。 另外,對蘇聯人而言,死在自家人手下,還是比死在異族槍下,心理上要好過一點。就像今天的台灣部分人士的心態,明明都是面對相似宰制本質的統治者,只因為現在是「台灣人」做主,就自動放棄批判的權力,甘心受人宰割,還為之辯解,自得其樂。 對於英國而言,俄國也是老敵人,但從近代以來為對抗當面的大敵:法國、德國,英國也都是在最後的階段,才與俄國合作,以遠交近攻的方式,解決最急迫的敵人。所以邱吉爾的做法,也不過延續英國對外的既有傳統做法而已。 別忘了,當時中國也接受美國援助,空軍聘請英國軍事顧問。難道說蔣介石也是為了英美的援助才與日本持續作戰嗎? 還有,如果說是因為可以不受俄共荼毒,就來接受非共國家的統治。顯然這個道理也可用在日本人身上,當年日本人就是認為只有在日本統治下才能解決共產主義的蔓延,所以才要「進出」中國,是蔣介石不服從日本人旨意,極力反抗日本的美意,所以才要「嚴懲暴支」!我們是否也可說因為後來中共取得大陸的政權,所以來為當時日本的侵略政策合理化? 若以當時的平民物質生活條件來看,在日本控制下的滿州國、汪精衛政權之下的平民,顯然要過的比國民政府統治區的平民要來的充裕穩定,也不會被大規模的徵兵拉伕。這是否就可以此證明國民政府抗日是一項錯誤嗎? 又很多事是可以從反面去思考,刺激不同的想法。但無論如何,背離客觀現實的結論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至於史實與娛樂的本質,個人在過去一片關於戰爭電影的型態中,引述過姚開陽先生的四項分類法,在此不多說,如果認為為了娛樂性質所以可以犧牲掉對時代的嚴謹性,是極其膚淺的說法。並非說這些史實電影就必須一成不變的依照史書來拍攝,而是說導演本身的功力是否能掌握住當時的時代精神來發揮戲劇性。部分的歷史電影如"Gladitor"主角與劇情是虛構的,也有不少小地方考證上的疏失,但他成功的原因除了炫利的布景與刺激的戰鬥與格鬥外,最主要還是在導演能適切掌握住羅馬帝國時期的政治本質意義(他所執導的"1492"也是如此,考證疏漏不少,但成功描繪較接近真實面的哥倫布面貌),還能夠瑕不掩瑜。珍珠港失敗則在於導演根本掌握不到時代意義,靠著彆腳的愛情戲與誇張的特效仍無法彌補此一缺失。 一些成功的例子,就是在製作上切實掌握住時代的精神,適切發揮戲劇性與娛樂性而獲致成功。功力不夠的人自然無法做到,只能用欠佳的劇本去舖陳,而遭致失敗。大陸上私下對《雍正王朝】與《康熙帝國》有著孑然不同的評價,道理也是在這裡。 這根本扯不到史實與娛樂比重的問題。真要完全的娛樂,去看《鍾無艷》或周星馳的電影效果比較大。 至於對李敖的節目,敝人以為李敖在蒐集資料的功力無與倫比,但評論上個人主觀意識又太強,甚至影顯到他對史料取捨的立場。所以對他的節目,敝人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 將其視為權威,有些盲從;但刻意忽視或貶低,則顯得愚昧。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5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