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網傳呼籲公教軍警停止消費反制年改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31302)

misman+++ 2017-07-04 06:14 PM

引用:
作者Jo Jo Chin
來西說還要騙地開花耶 :o :o :o


就他們那群四處作亂啊....

不過我看跟著起義的義士好像也只小貓數隻....

天氣太熱的話,不曉得會不會申請醫護人員在側伺侯...... :flash: :flash: :flash:

三隻狗 2017-07-04 07:06 PM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惡蟲 2017-07-04 10:06 PM

引用:
作者aries067
怕物價崩盤也不該拿全民的納稅錢去給軍公教花,
慷全民之慨也好意思講
就算要維持消費力也是要用當年馬a的消費券發給全民來維持

看一下歷年司法官的錄取率,民國六十幾年跟現在其實差不多,少來公務員沒人要做這一套,一直都是搶手的金飯碗
https://www.ptt.cc/bbs/FJU-Criminal...1314.A.CE9.html


你舉錯例子了。

所謂的公務員沒人要當是指當年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因為那年代做什麼都好賺,只要做個幾年都比當初基層公務員所得要高,所以當時的高普考報名人數少。

至於教師跟司法官因為都有學校專門科系,相關科系畢業生每年都會投入考場,所以這二種職位一直以來不缺報考的人員,尤其是司法官,起薪堪稱所有公務人員之冠,特別是法律系生態一向是先當司法官再轉律師,當然不會有沒有人要去考司法官的情況發生。

就像現在我們講22K,但也不是所有民間公司薪水都是22K起跳,把其中40、50K起跳的行業來放大檢視,能夠拿來當作現在新鮮人薪資的生態嗎?

AndyCandy 2017-07-04 10:36 PM

引用:
作者newsnes
只比「一般人」好,就是賺很多?你的邏輯真不簡單。

公費讀書規定要服務四年,否則就是賠公費。試想,有錢賠,當初何必讀公費?
再者,選擇唸師大,所學和唸台清交成的其他同學不同,如何轉職去拼?

唉,對於不瞭解的事,光憑自己想像來批評,正是目前網路發達後多數人的通病。
算了,在這種蓄意被操弄出來的仇視軍公教氛圍之下,我的發言只是製造另一個箭靶罷了!言盡於此。

比一般人好就是中等以上,這還是檯面上的收入,
檯面下補習、家教收現金您怎麼不提?有誠實報稅嗎? :rolleyes:

您工作四年後就自由了,是唸了什麼科系以至於沒辦法在業界謀職?
所學不同根本不成理由,社會上學非所用的人多得很,當時學士學位也值錢,
您怎麼不跟別人一樣賭他一把?

事實就是您自己規避風險選擇了安穩的職涯,課餘可以補習有業外收入,
有寒暑假可以陪伴小孩成長,50初頭早早退休還可以開創事業第二春,
然後您說別人不了解都是被操弄? ;)

aries067 2017-07-05 01:17 AM

引用:
作者惡蟲
你舉錯例子了。

所謂的公務員沒人要當是指當年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因為那年代做什麼都好賺,只要做個幾年都比當初基層公務員所得要高,所以當時的高普考報名人數少。

至於教師跟司法官因為都有學校專門科系,相關科系畢業生每年都會投入考場,所以這二種職位一直以來不缺報考的人員,尤其是司法官,起薪堪稱所有公務人員之冠,特別是法律系生態一向是先當司法官再轉律師,當然不會有沒有人要去考司法官的情況發生。

就像現在我們講22K,但也不是所有民間公司薪水都是22K起跳,把其中40、50K起跳的行業來放大檢視,能夠拿來當作現在新鮮人薪資的生態嗎?



剛又努力的估狗,終於找到民國八十一年的資料,那時銀行定存年利率將近10%,應該也算是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
附檔內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87年起高普考分試制度實施後,考試程序由一試改為初、複試進行,亦影響報考意願,因此在民國80年代前期動輒10萬人以上之報考盛況已不復見。"

10萬人以上的考試就是所謂的外面景氣很好,沒人要做公務員嗎?
另外,錄取率10%也不是所謂的沒人要做,隨便考隨便就可以有個公務員可以做啊

失血過多 2017-07-05 01:38 AM

引用:
作者aries067
剛又努力的估狗,終於找到民國八十一年的資料,那時銀行定存年利率將近10%,應該也算是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
附檔內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87年起高普考分試制度實施後,考試程序由一試改為初、複試進行,亦影響報考意願,因此在民國80年代前期動輒10萬人以上之報考盛況已不復見。"

10萬人以上的考試就是所謂的外面景氣很好,沒人要做公務員嗎?
另外,錄取率10%也不是所謂的沒人要做,隨便考隨便就可以有個公務員可以做啊
http://i.imgur.com/1VG0uyv.jpg


10萬人八成是衝著退休來考的阿,沒退休金誰要來考 :stupefy:

aries067 2017-07-05 02:00 AM

引用:
作者newsnes
在那個大學錄取率只有2~30%,考上私立大學都會放鞭炮的年代裡,能當得了老師的,不是考上師專,就是考上師大,因此,老師的薪水高於「一般人」,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啊!

問題在於,考不上師專或師大的,有一大票人的薪水都高於老師,這才是常聽到所謂的「薪水低沒有人要作」的事實。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原本有能力可以賺更多的人,如果當老師就賺不多,所以這些原本可以賺更多的人當然不願意當老師。

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什麼那麼笨,可以賺更多為何要當讀師專師大當老師?
原因就是讀師專師大不用繳學費,所以還是很多讀不起書的人去讀師專師大當老師啊!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


對啊,
可惜那個黃金年代,可惜那些精英中的精英了
連郭魯那種國立專科都考不上的咖小,都可以建立那種世界級的財團
要是當年那些精英公務員,精英教師全部不吃公家飯,都跑去開公司、工廠,現在台灣大概有幾萬間比鴻海集團還大的公司,台灣的錢大概可以把全世界買下來了吧

話說回來,全民出錢讓你讀書,還保障你就業,拿比一般人還高的薪水,
現在退休了,全民還要把你們當做老佛爺來供養喔。
真的是吃人夠夠!!!

惡蟲 2017-07-05 02:55 AM

引用:
作者aries067
剛又努力的估狗,終於找到民國八十一年的資料,那時銀行定存年利率將近10%,應該也算是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
附檔內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87年起高普考分試制度實施後,考試程序由一試改為初、複試進行,亦影響報考意願,因此在民國80年代前期動輒10萬人以上之報考盛況已不復見。"

10萬人以上的考試就是所謂的外面景氣很好,沒人要做公務員嗎?
另外,錄取率10%也不是所謂的沒人要做,隨便考隨便就可以有個公務員可以做啊
http://i.imgur.com/1VG0uyv.jpg


抱歉更正一下,應該這麼說,並沒有所謂公務員沒人要當的時候,公務員每年開缺,每年招考,都有人報名,有人應試,有人錄取,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當時就業意願選擇公務員的人較少。

另外就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民國80幾年已經算是末期,尤其到後半段,新鮮人就業困難,高起薪不再的情況已經逐漸惡化,景氣稱不上很好了。

kp2015 2017-07-05 03:02 AM

引用:
作者newsnes
在那個大學錄取率只有2~30%,考上私立大學都會放鞭炮的年代裡,能當得了老師的,不是考上師專,就是考上師大,因此,老師的薪水高於「一般人」,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啊!

問題在於,考不上師專或師大的,有一大票人的薪水都高於老師,這才是常聽到所謂的「薪水低沒有人要作」的事實。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原本有能力可以賺更多的人,如果當老師就賺不多,所以這些原本可以賺更多的人當然不願意當老師。

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什麼那麼笨,可以賺更多為何要當讀師專師大當老師?
原因就是讀師專師大不用繳學費,所以還是很多讀不起書的人去讀師專師大當老師啊!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

中小學老師以前薪水不高,也確實很多是家裡沒錢才去讀師專師大,但競爭之所以高,我覺得還有一原因,補習費很好賺,一般軍公教中,業外收入最豐厚的.

Earstorm-5 2017-07-05 06:29 AM

經濟民生好的時候, 公務人員的待遇有沒有逐漸跟上來? 有.

那反之亦然.

不可能人民都餓死了, 專門服務人民的公務人員居然還錢多到淹腳目.

還是人民作惡讓公務人員待遇退步20年了?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00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