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三國時代馬超所使用的戰術是古羅馬傳來的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11602)
|
---|
引用:
戰矛兵血少攻低,我投石車一發下去能打死一片 :p |
引用:
我也覺得,在武器的使用上決定陣法的適用性,兩者差異很大,看不出有太大的共通性 |
引用:
軍功,斬敵首一級,授一爵。 |
引用:
古羅馬當時的確是蠻落後於中國的 皇帝分封土地給兒子還在搞周朝那一套 看文章的第二點的軍陣也很好笑 引用:
把箭矢當成步槍彈,前面擋掉了後面就平安了 :laugh: 還密集咧,表示人家可以圍著他打 看似防禦很強,但位於核心部位的步兵只能舉舉盾牌 講誇張點只有10個人負責接敵作戰,其它90個在裡面舉舉盾牌 然後同樣被 100 個人圍著打,哪邊會贏其實很明顯 其實羅馬帝國成立後方陣兵因為不好用就被其他兵種取代掉了 當然文章所敘述的也不知道是哪一國的方陣 以那種老舊密集長槍方陣或是梯型陣來說 正前方攻擊、推進能力雖然不錯 但機動性、靈活度、防禦性很不足 隨便使個小戰術,再用騎兵由兩翼衝撞,方陣步兵就垮了 他們那一套只適合傻傻的從正面攻過來,然後比誰的槍比較長的獲勝 對中國當時的軍隊起不了作用的 |
引用:
身旁跟著手持無限的小弟 :yeah: |
引用:
羅馬跟中國有小幅度的官方交流過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85%B3%E7%B3%BB |
引用:
那個是傭兵啦........... |
不止武器裝備的問題,早在春秋末期就已經有『孫子兵法』的應用,
在戰術、戰略面,當時中國是領先全世界的,甚至直到唐朝之後這些書籍才流傳到國外。 此外以前挖掘出來的樓蘭美女已經證實是屬於高加索人種的白人女性, 可以想見在上萬年前中亞一帶一定有蒙古人種的族群跟中亞、西亞有聯繫, 只是當時沒有文字也沒有國家的體制,但是相信各地之間的貿易一定存在的。 有可能四五千年前游牧民族興起,才阻絕了中亞跟中國的聯繫。 |
引用:
長槍方陣並不是那麼沒有用的 相反的它從紀元前就有了 亞歷山大他老爸以此橫掃希臘 亞歷山大靠它征服歐亞 中世紀時代,瑞士傭兵以此陣威勢歐洲 後來更和火槍結合變成有名的西班牙大方陣 以它存在的歷史舞台的時間來看,很少有其他陣式可比 |
以前常聽人家講中國人築長城表面上是保護自己,實際上則是封閉了自己的活動空間,試圖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高壓統治的封閉國度。
但是站在軍事、地理和現在流行的氣候變遷說,中國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完了,哪會想要試圖征服更多領土? 沒有野心是因為愛民思想是統治術的主幹,從獨尊儒術開始,基本上臣民都希望皇帝要實施仁政照顧百姓。 但往往天災人害讓政治不穩定,災民叛變四起,每一個平定動亂的皇帝都希望先休養生民,把朝局穩定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 於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失了國土又勞民傷財絕對是上策。能建長城抵禦敵人,自己專心在國內治理人民(或者享受皇帝奢豪的生活)比較要緊。 孫子兵法並不提倡戰爭,也不見得是和平主義,而是戰爭勞民傷財, 往往一不小心就算打贏了仗結果國力耗損太大,造成國內人民跟你反抗。於是能不打就不打,打了能收盡量收就變成了主流意見 西洋戰爭史經常強調的重點在於擴張的領域有多大,戰勝的利益有多少。 可是對於戰爭當中自己和對方死傷多少卻很少提,連帶國內為了戰爭要徵收多少民力也不講,一切以收穫多寡為標準。 以前各朝代對於週邊民族騷擾然後平定接著還要給賞賜去表現大國氣度,實際上都是浪費國力,怪不得消極的邊疆政策會變成主流。 如果說平定叛亂就把疆域擴大,這種情形中國又不願意。因為納入管理就要負責,總不能發生飢荒又要徵用富饒之地的物資人力去管理邊疆之民吧? 於是這種矛盾、猶豫的作法不斷在各代之間循環出現,所以才會想出用城牆分離彼此的最便捷方法。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