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台灣為什麼不淘汰注音符號&舊式中國字體?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14991)
|
---|
你們兩個連 語言 跟 文字 都搞不清楚
還有一個說是 語言文字工作者 不要說出來讓人家笑 :D |
引用:
我是覺得大多數 會拉丁字母拼音的 在學習英文時可以捨棄音標,直接發音 雖然可能要糾正一些不合理的發音 但那比還要再去花時間學音標來的簡單 但我沒有學過KK音標,對音標也不太了解 這點我不敢太過論斷 以下是我的猜想 當注音符號是母語,拉丁字母拼音是第二語時,在學習英文時需要再多學音標輔助 當拉丁字母拼音是母語時,在學習英文時就不需要靠音標輔助 |
引用:
古人這樣發音. --------------------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01/20/a1248220.html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讀若法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反切法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 如果連用來發音的字都不認識, 自然就發不出來. 還是有注音,或是 羅馬拼音等等 好用. :) |
可以看一下IPA 萬國音標 拉丁語系應該也能用的上
John Samuel Kenyon & Thomas A. Knott 這兩位截取IPA裡面跟美式英文有關發音 組成K.K.音標 當初是梁實秋引進遠東辭典中 但是好像只有台灣用較多 現在多半是使用IPA或者Respelling 重拼法 應該美國人用的是Merriam-Webster’s的韋氏音標 地位等同於我們的注音符號吧 文字 跟 語言之間用音標來連結 但是因為拉丁語系就是拼音文字 所以不用音標也能上手 語言就是講講就熟 不一定得要哪種學習方式 不過這些東西能夠幫助沒有師資的地區普及正確語言跟文字 以前字典都紙本書才要搞這個 現在都電子書 還可以線上發音教學 高級點還配一張發聲位置圖 搞不好以後拼音系統都可以廢一廢 全面改用電子化教學 反正手持裝置那麼普及 開發個APP就搞定 引用:
感謝 長知識 好好研究一下 我畢竟不是這方面本科 半路出家評喜好而已 :) |
引用:
講一個最簡單的 你寫地址給老外 老外看不懂中文你不會英文拼音你用注音嗎? |
引用:
我不會把你當空氣的 只要你繼續以訛傳訛 我就會繼續吐嘲你 :D |
引用:
靠北 你不是說工具是用來吸毒的 :jolin: |
引用:
完全認同!! 語言就只是溝通工具,越簡單越好 (在不討論文化傳承的包袱下) 引用:
瞎扯蛋一下,請大大勿動怒 :p 在台灣一級城市的學生,明明每天拼命補習的情況下 英文程度竟然會小輸有些亞洲國家的一級城市 有沒有可能就是因為學習語言的步驟較多? 再次謝謝各位大大陪我討論,順便練中文 多用善意來尊重,美的語言來溝通 :shy: |
引用:
這應該有誤解. 台灣是應付英文考試,而不是"學習語言". 而這英文考試的內容又很扭曲. 學習有興趣的事,樂在其中, 不可能學得不好, 這樣想就知道了. :cry: :cry: :cry: :cry: |
引用:
主要是環境問題,如果在英文應用多的東南亞城市,自然就會習慣當地化的英語。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58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